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全国16市入选,合肥在列!

时间:2025-02-17来源 : 合肥晚报作者 : 刘小容

2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中央网信办、交通运输部、海关总署、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对外发布《关于开展物流数据开放互联试点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其中合肥和天津、广州等16个城市入选成为开展物流数据开放互联试点工作的城市。

此次入选试点,对于合肥来说,既是本土物流业潜力的一次释放,也为本土物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助力合肥大物流体系建设。

打破“信息孤岛”实现降本增效

什么是物流数据开放互联?合肥为何能入选试点?

根据通知,物流数据开放互联主要指不同物流环节、物流主体的数据共享和整合,打破信息孤岛,从而提高物流效率、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通俗理解,通过物流数据的互通互联,能够缩短货物通行/通关时间,优化货物联运路径等。

对此,通知中提出了试点城市的目标,就是要聚焦物流行业发展突出问题,破除“信息孤岛”“数据烟囱”,打通政府部门、相关企业及港口、公路、铁路、航空等业务系统数据,创新物流数据交互模式和解决方案,打造一批有代表性的示范项目,探索建立公益性和市场化有机结合的多层次物流数据开放互联机制,建立健全物流数据分类及交换应用标准规范,形成物流公共数据共享开放清单,在全国范围推广应用。

在首批试点城市的选择上,主要以覆盖东中西部典型区域、兼顾超特大型城市为原则,精心选取了16个城市,分别为天津、唐山、宁波、金华、合肥、临沂、郑州、洛阳、武汉、宜昌、广州、海口、重庆、成都、乌鲁木齐、霍尔果斯。

比如合肥,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在物流业中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居皖之中、承东启西、连南接北,靠山抱湖、临江近海,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四个主要任务试点城市率先“打样”

在通知中明确了试点城市的发展方向,提出“多式联运数据开放互联”“制造业、商贸业与物流业数据融合应用”“国际物流数据综合服务”“国家物流枢纽间数据互联共享”四个主要任务。

通知中要求,在多式联运数据开放互联方面,将推进单证可信流转、货物全程追溯和物流数据标准化,围绕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服务模式,打通海关、港口、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货代、车队等多域数据,依托物流枢纽运营主体、物流骨干企业、多式联运信息服务商等多元化主体,结合地方实际,探索多式联运数据市场化开放互联和运营模式。 

在制造业、商贸业与物流业数据融合应用方面,将推进供应链上下游数据交换和融通应用,打通制造业、商贸业等货主企业与政府部门、物流企业、铁路企业、港口企业、航运企业、航空企业、货代企业等业务系统数据,突破供应链上各参与方的信息共享瓶颈,实现物流信息系统无缝对接和物流全程追踪。 

在国际物流数据综合服务方面,将探索跨境数据融合应用的实施路径,围绕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等国际物流大通道,打通枢纽节点(港口/陆港/口岸)、海关、海事、货代、铁路企业、船公司、班列公司、机场公司、全球航运业务网络等业务系统数据,推动国际物流全程追踪和降本增效。

在国家物流枢纽间数据互联共享方面,试点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国家综合货运枢纽间数据互联互通和共享使用,重点围绕航空、铁路等通道服务业务,推进服务产品信息、方位信息、场站能力信息等多维数据联通,实现枢纽间业务协同、规则联动、运行协作,发挥物流枢纽互联成网的规模效应,推动跨区域物流、制造、商贸等产业联动,促进跨境物流通关效率明显提升、全程物流成本显著降低。

数据开放互联助力合肥大物流体系建设

此次入选试点,对于合肥来说,无疑将为物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近年来,合肥市全力开展大物流体系建设,倾力打造以生产服务型、陆港型、商贸服务型以及国家航空货运集散中心为引领的物流设施布局。

去年,合肥新增5A级物流企业2家,入选首批全国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开通合肥港至洋山港首条“河海直达”航线,“新三样”实现“一站式”出海;新开通国际客货运航线7条,国际旅客吞吐量增长1.8倍。中欧班列突破900列,新增城市站点31个,获批国家级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物流业高效服务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战新产业和量子科技、深空探测等未来产业。

今年,合肥将在“物流数据开放互联”的试点工作中,发挥更多效能,持续实施大通道大平台建设行动,申建陆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推进国家级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建成合肥国际陆港二期;开通合肥至欧洲、非洲航线,加快建设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力争国际航空货邮吞吐量增长10%;建成合肥机场国家智慧口岸,争创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

(责任编辑:沈晔)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