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竹篾翻飞织乡愁 童心巧手点“薪火”——合肥南仓村元宵节上演“跨代传承”温情剧

时间:2025-02-12来源 : 中国网美丽合肥作者 : 李迎雪 李杰

“爷爷,这根竹条为什么弯一下就变成灯笼骨架啦?”2月11日上午,合肥经开区高刘街道南仓村党群服务中心,小朋友们踮着脚,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孔祥峰老人手中翻飞的竹篾。旁边,还有数名感兴趣的党员围桌而坐,竹条沙沙作响,灯火点点晕染,一场跨越时代的技艺对话,让传统元宵节焕发出别样生机。

青竹摇曳照见时光年轮

拥有三十多年竹篾技艺的孔祥峰是这场“特殊课堂”的主角。只见他布满老茧的手指轻捻青竹,弯、扎、绕、捆动作行云流水。“现在教娃娃们编灯,编的可是文化命脉”孔老笑着,指尖翻动间,一个精美的灯笼渐显雏形。

党员小李研究着手中的青竹,感慨道“没想到老手艺成了新教材。”这位村党务工作者坦言,最初策划“元宵灯火映传承”活动时,还担心孩子们坐不住,“结果小家伙们追着孔爷爷问‘为什么竹灯不怕火烧’,倒给我上了一课。”

传统技艺变身“闯关游戏”

活动现场俨然成了手艺工坊。孔老将竹篾技艺形象的比喻成“闯关任务”,劈竹条练的是“定力关”,扎骨架闯的是“结构关”,糊棉纸过的是“细心关”。虽然我们提前准备好了竹篾,但是“结构关”和“细心关”仍是短时间无法跨越的技艺鸿沟。经过沟通传教,小朋友们举着各自的作品蹦跳:“我的灯笼会跳舞!”“我的小船灯笼真好看”引得众人哄笑。

当“党员活动日”撞上“技艺传承课”,南仓村用最朴素的仪式完成了一场文化接力。这里没有高深的理论,只有竹条摩擦的沙沙声;不见刻意的说教,但见祖孙相握的掌温。或许,这才是传统文化最好的打开方式——让传统技艺活在柴米油盐里,让文化自信长在欢声笑语中。(李迎雪、李杰)

(责任编辑:君君)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