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玉溪市华宁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深化乡村两级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推动“综治+”融治理,基本形成以综治中心为枢纽、网格化为基础、信息化为支撑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综治+党建”
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乡村两级综治中心实体化改革的目标任务,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构建起“1+5+N”的基层治理模式,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工作格局。配齐配强5个乡镇(街道)政法委员,积极推进乡级综治中心融入平安法治办,确保全县乡级综治中心在职在岗22人。县委向77个村(社区)全覆盖选派综治专员,招聘社区基层治理专干29人,每半年组织开展1次业务培训,乡村两级综治中心的实战处置能力明显增强。
“综治+网格”
深化“综治+网格”一体化运行,将全县划分为695个网格,配备网格长693名、网格员1274名,常态化开展信息采集、纠纷调解、治安巡逻、法治宣传等服务管理工作。建立县、乡、村三级“综治微信群”信息矩阵,第一时间发现、化解、稳控、上报风险矛盾。将“雪亮工程”平台融入综治中心建设,实施“视频结构化分析应用”,视频监控系统覆盖全县主要交通路口、公共复杂场所、案件多发地段、城区出入口等重点部位,2024年,全县治安案件发案数、八类刑事案件数、“两抢”案件数、盗窃案件数实现“四下降”,社会治安秩序持续向好。
“综治+化解”
严格按照受理、接办(转办)、反馈、回访的流程,根据群众具体诉求和矛盾纠纷类型,由综治中心牵头督办,责任部门配合联动,实行“一站式”服务受理、“一揽子”化解稳控,切实提升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持续推动信访工作法治化,依法按照“路线图”在法治轨道上化解矛盾纠纷。实行矛盾纠纷源头预判分级调处,“一事一策”制定包保责任清单,根据矛盾纠纷的类型、潜在风险、发展趋势等评定风险等级,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工作格局。2024年,全县各级综治中心排查受理各类矛盾纠纷1431件、调解成功1351件,帮助涉及当事的3037名群众解决了“烦心事、闹心事”。
“综治+服务”
深化特殊群体服务管理工作,拧紧全面摸排、逐一分析研判、逐一包保落实的责任链条,依托村(社区)干部、社区民警、网格员等队伍力量,进行特殊群体人员基本信息采集登记,“条块”印证,确保底数清;明确行业主管部门职责、乡村两级分级责任,通过属地和行业系统协作,确保情况明、动态准;积极开展帮扶救助工作,落实合法权益保障、基本生活救助、关心关爱服务、教育引导管理“四到位”,2024年,在册管控特殊群体4525人。
“综治+机制”
聚焦“不放心的人”和“不放心的事”,建立完善各级综治中心工作例会、分析研判、信息报告、督导考评、教育培训等工作机制,不断畅通各级综治中心信息上下互通渠道。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调联动”工作机制,常态化落实矛盾纠纷“化解+稳控”、特殊群体“服务+管理”工作制度,各级综治中心牵头,公安、司法等部门联动配合,坚持村(社区)每周、乡镇(街道)每半月、县级每月召开一次分析研判会,形成矛盾纠纷周研判、信访维稳月调度、调解治保季例会的工作模式,做到问题动态管理到位、风险研判分析到位、预测预防预警到位。赋予乡镇(街道)派单、吹哨、督办“三项权利”,县综治中心督促县级相关部门积极“听哨”,下沉基层帮助解决困难问题。2024年,5个乡镇(街道)向各中心站(所)及其分管领导派单155件次,向县级相关职能部门“吹哨”21件次,针对未及时处理的矛盾纠纷派发督办单22件次,有效形成“发现问题矛盾—确定责任主体—有效化解矛盾—确保案结事了—处置结果反馈”的工作闭环。(华宁县委政法委供稿)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