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热闹的不仅是年货市集,位于蜀山区休宁路1555号的市政务服务中心,各个窗口同样火热。
宽敞明亮的大厅里,交易房产、开办企业、办理退休、申请批文……不少人满怀期待地来到这里,想在节前把事情办好。
如今,办事还难吗?还要来回跑吗?且看记者在这里的新发现。
消弥一“字”之差
“没想到现在不动产登记这么方便!”线上申请、线下一次性提交材料,不到1个小时,蜀山区的王先生就拿到了不动产权证。
高效办证,得益于“合易登”。去年,不动产登记服务入驻市政务服务中心,打造“合易登”集成服务点,办理住房相关业务“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实现“易登”,并非易事。
不动产登记涉及房屋交易、资金托管、转移登记、银行贷款、抵押登记、税费缴纳等多项业务,往往需要在不同部门间跑腿。
每一项业务,对部门来说是“一类事”,但对群众来说,就是“一件事”。
一字之差,背后是政府服务供给与群众现实需求的矛盾。
如何消弥差别、办好一件事?需要打破思维定势,转变政务服务理念,变各自为政为集中发力。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去年以来,中央到地方,都印发相关文件,大力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
合肥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紧抓“高效”和“办成”两个关键点,优化和再造流程,推进“三融五跨”(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落实“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目前,已上线“高效办成一件事”25项。
不动产登记即是改革的生动注脚。
为了办好这件事,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等携手,开发数据共享接口130多个,实现婚姻、户籍、公证、纳税、合同等22类信息互通共享,推动不动产登记全业务类型集成办理。全市110个“合易登”集成服务点,累计办理各类不动产登记业务28000余件。
“通过‘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推动‘一类事’单独办理升级为‘一件事’场景集成办理,创新了企业和群众的办事方式,提高了行政效率和群众满意度。”市数据资源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让“数据多跑路”
在运输行业摸爬滚打20多年的杨辉,想成立一家公司,开拓新业务。
走进市政务服务中心,他发现这儿变了。
“以前,办完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才能办车辆的营运证,前后加起来要20多天。车在家停着不能运营,实在是浪费。”杨辉回忆。
如今,“跑多次”“填多表”已成为过去式。
在办事窗口,工作人员和他一起在电脑前操作。工作人员专业、细致、耐心的表现,让他颇感暖心。约半个小时,全部流程办理结束,他顺利拿到了电子证照。
从20多天到半个小时,数字化驱动是高效的关键。
“开办运输企业90%以上的数据实现表单自动预填。”
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改革后,数据资源和证照信息共享,大量减少了材料核查工作量。比如,市场监管部门推送的营业执照信息和公安部门推送的车辆信息,实现了企业信息与车辆数据的强关联,有效提升了审批的便捷度和精准度。目前,全市已办理开办运输企业“一件事”1300多件,居全省第一。
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改革中,合肥注重数据赋能,整合部门数据,提升办事智慧化、数字化水平。
据统计,合肥已上线的“一件事”累计办件24.7万件,全部申请材料由503个减少至189个,群众跑动次数由157次减少至13次。
打造全国标杆
“不仅为我们省了很多事,还省了很多钱。”看着项目顺利获批,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安徽医院项目报建人王智星,向帮办专员竖起大拇指。
项目建设审批往往部门多、流程长、事项复杂。这次施工方又是第一次在合肥承接项目,对相关政策以及注意事项更是一头雾水。
对这个为民利民的好项目,不能坐视不管。
得知相关情况后,合肥市工程建设项目帮办代办团队主动对接,签订委托协议,对项目立项用地规划许可、工程建设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四大阶段的多个事项,提供全过程服务。
帮办专员代为跑腿,不仅为王智星省下不少时间,还主动介绍城市基础配套费减免相关政策,帮助企业将原来1100万元花费减免至20万元。
专业、省心的背后,是合肥的创新作为。为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提速增效,市城乡建设局、市数据资源管理局牵头,引进专业第三方公司组建了合肥市工程建设项目帮办代办团队。
团队入驻市政务服务中心,为政府投资项目、社会投资项目、工业项目等提供“一对一”、全链条服务。目前,已先后为700余家企业提供“帮办代办”服务1万余次,帮办代办率达100%。
帮企业一把,其实也是对自身效能的倒逼。数据显示,通过各项工作的改革创新,合肥大力推动办理效果从“可办能办”向“好办易办”演进,行政效能已提升50%以上。
新的一年,合肥提出,全力营造一流政务环境,打造“高效办成一件事”全国标杆城市。
政务服务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群众和企业的需求在哪里,“高效办成一件事”的触角就将延伸到哪里,让企业和群众在舒心高效办事中,真切感受到改革的实效。
(责任编辑: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