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环巢湖湿地边徜徉,邂逅湖畔自由的飞鸟;华灯初上,漫步江淮运河河畔,一路璀璨一路歌;择繁华城市安居乐业,总能“枕着”一片田园绿意……这是2035年的合肥,在岭湖相映之间,城湖共生,共享美好。
近日,国务院批复《合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中,合肥将突出巢湖、江淮分水岭在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中的核心地位,强化引江济淮生态廊道及水系网络在生态系统中的基础性作用,保护重要的湖泊、水库、山体等生态节点,持续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构建“一湖多廊、三环三楔”的生态保护空间格局。
【擦亮最好的名片】
构建环巢湖湿地净化环实施巢湖梯级湿地网络修复
十八联圩湿地位于南淝河入湖河口区域,总面积约27.6平方公里,是环巢湖十大湿地之首,承担着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蓄滞洪水等生态功能。
2021年4月,十八联圩湿地修复三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该工程属于巢湖流域山水工程“一湖两带八区”中“环巢湖生态保护带”4个子项目之一。随着十八联圩湿地修复工程如火如荼地进行,湿地的原貌也逐渐恢复,修复与保护成效卓著。2024年,十八联圩湿地修复三期工程成功入选“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行动优秀案例并向全球展示。
飞鸟蹁跹于天际,鱼虾嬉戏于浅滩。重新恢复生机的湿地,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自2021年5月巢湖流域山水工程启动,已累计完成生态保护修复950平方千米,矿山、水源涵养区、湿地等多方面修复成效斐然。目前,该项目已全部完成。
《规划》中,合肥将纵深推进巢湖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巢湖保护治理与开发利用,科学布局环巢湖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让良好的生态产品真正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推动实现城湖共生和城乡融合发展,全力打造巢湖最好名片。
“巢湖是合肥最好的名片,与每一位合肥人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保护好、利用好巢湖,是合肥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安徽省巢湖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规划》为合肥绘就了绿色的生态底色,高质量发展之路将逐绿前行。
下一步,合肥将进一步强化水系连通,扩大湿地来水范围,提升环湖湿地生态功能。加强环湖湿地管养,持续开展生态监测。
根据《规划》,合肥将实施巢湖梯级湿地网络修复。建设环巢湖湿地群,保护沿湖的滩涂区域、湿地植物、湿地净化工程共同构成的环巢湖湿地净化环,采用生态化手法提升湿地资源的综合价值,突出降低洪水风险、维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休闲娱乐场所等不同功能。开展库区、沟渠、陂塘、圩田和河口等湿地修复,构建由湖泊湿地及延伸的城市湿地、乡村湿地共同构成的完整梯级湿地体系。
【百里绮丽画卷】
展示运河文化魅力打造运河文化旅游目的地
俯瞰肥西县,蜿蜒的派河犹如一条精美的玉带穿城而过。
在派河流域,处处可见一幅幅城乡融合、城水共生的幸福图景:在干流两岸,派河流经肥西县、合肥高新区、合肥经开区,经济发展蓬勃涌动;在支流源头,分布着官亭林海、紫蓬山、祥源花世界等国家4A级风景区,以及以水资源调蓄、水源涵养、生态屏障等为主的生态保护区,绿意盎然;在支流沿线,分布着美丽乡村、生态农业示范基地、花卉苗木基地、上派镇等特色城镇,点缀着水文化馆、卞小河河长制主题公园、潭冲河生态湿地公园等主题公园,绚丽多姿,如梦幻华章。
两岸青绿推门见,一河清水入湖来。2024年,合肥派河入选国家级“幸福河湖”建设项目,计划到2025年9月,持续改善河湖面貌,让“一河清泉水、一道风景线、一条经济带”的美好愿景逐渐从蓝图变成现实。
发源于肥西县中部江淮分水岭的派河,是巢湖的重要支流,引江济淮的重要输水通道,一头连着巢湖综合治理,一头连着皖北群众饮水安全。而在《规划》中,它还将展露更具魅力的新风采:合肥将加强引江济淮生态廊道保护利用,对江淮运河沿线空间进行创新利用。
按照《规划》要求,合肥将利用引江济淮工程派河段“连湖、近山、越岭、穿城”的特点,打造集中展示运河文化魅力的特色空间。结合引江济淮工程串联运河新城、未来科技城、上派镇等城市组团。统筹派河水利枢纽、上派运河老街、运河文化博物馆、蜀山枢纽、淠河渡槽水利工程等沿线水利文化景观与特色文化载体,支撑打造运河文化旅游目的地。
以水为墨,以岸为卷,一幅引江济淮百里画廊将徐徐铺展,绘就一幅集生态涵养、景观塑造、文旅融合于一体的绮丽长卷。
【三扇清新绿楔】
传承重塑“合肥经典”城市相伴田园美景
摊开合肥地图,无论居住在哪个城区,都有清新透气的绿廊伴其左右。这就是合肥从1958年起延续至今的“风扇结构”。
如今,这个被写入中国城市规划学科教科书的经典,在全新的《规划》中实现了升级:绿色的“三楔”被升级重塑,严格保护和创新利用董铺-大房郢水源地绿楔、滨湖湿地绿楔、紫蓬山绿楔,再现经典的“风扇布局、田园楔入”。
“四水连岭湖,三楔伴绿城”,依托十五里河、南淝河、江淮运河、店埠河等主要河流,突出“四水”北连江淮分水岭、南入巢湖、串联城市特色空间的骨架作用,强化向湖而生的空间脉络。修补滨湖湿地绿楔、董铺-大房郢水源地绿楔、紫蓬山绿楔,优化田园楔入的城绿交融格局。
结合生态廊道与基础设施廊道,《规划》中合肥将保护西北、西南、东北、东南4个通风口,构建板桥河、二十埠河、京台高速西、淮南铁路、南淝河、十五里河、江淮运河、蜀山东等一级通风廊道,以及多条二级通风廊道,形成多尺度、成网络、融功能的网络状城市通风廊道,优化完善合肥城市“新风系统”。
另一种“廊道”也在《规划》中被悉心建构,在城市组团之间,合肥还将保留一定宽度的生态隔离廊道,为动物迁徙提供空间。对环巢湖湿地公园、长丰县杜集镇等候鸟迁飞通道中重要节点,将加强保护。保障巢湖排洪和引江通道建设,修复改造巢湖闸、裕溪闸鱼道,强化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保护,增加江湖之间生物交换。
“2022年和2023年,巢湖调查均记录到鸟类287种,这也创下巢湖单年记录到鸟类的历史纪录。”巢湖生物资源调查鸟类专家虞磊介绍,巢湖的西北角“藏着”至少三条候鸟迁徙通道,其中一条为水鸟的迁徙路线,两条为林鸟的迁徙路线,目前正值水鸟迁徙高峰期。
“水鸟的迁徙路线位于十八联圩-桂花台-派河口-罗大郢一线;林鸟的迁徙路线分别位于白马山-四顶山-姥山岛-袁家山-白石山一线以及东庵-银屏山-高林山一线。”虞磊表示,此次《规划》提出保护生态廊道,为动物迁徙提供空间,与巢湖生物资源调查的成果与愿景高度契合。
(责任编辑: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