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
深谙此道的合肥高新区,近年来始终紧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聚焦源头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前瞻布局新兴赛道和未来产业,以高能级平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了一条“科学-技术-创新-产业”具有区域特色的内生发展之路。
图为合肥高新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一大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和新质企业围绕量子科技、下一代人工智能、空天信息等领域开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合肥高新区正在集聚发展“新动能”,竞逐新赛道,向“新”而行,以“质”取胜,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抢占量子信息赛道,从“0”到“1”再到N
2024年全国两会,量子技术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其中提到:“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抢占量子信息赛道,合肥高新区15年前就开始布局。
2009年,在国家鼓励成果转化的背景下,安徽量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在高新区应运而生,即后来的国盾量子。科大国盾发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科大国盾公司的成立,正式拉开了合肥高新区乃至安徽发展量子产业的大幕。
彼时,量子信息产业尚属“无人区”,大众对于量子技术还很陌生,合肥高新区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当即拍板:你来吧,这里没有质疑。在国内率先探索量子科技产业化,前瞻布局这一未来赛道。以国盾量子为起点,国仪量子、本源量子等诸多“量子”科技企业陆续在合肥高新区扬帆起航。
世界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九章……一大批前沿科技成果在这里诞生。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天团为孵化源头的量子信息产业在合肥高新区深深扎根,量子产业布局从“0”到“1”开始搭建。
高校成果转化企业打头阵让合肥高新区在量子技术新赛道上一路飞驰,然而这些尚不足以支撑长远发展。从技术到产业,高能级创新平台是其抢占新赛道的另一重要抓手。
图为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
在高新区蜀西湖南畔,矗立着世界上最大的量子科技研究机构——“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成为引领量子科技与产业创新发展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合肥高新区获批首个国家“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为产业集群化发展打造承载空间。
2023年,合肥高新区成功引入央企中电信量子集团。作为量子“国家队”,中电信量子的入局更是彰显合肥高新区进一步深耕量子产业的毅力和决心。2024年初,中电信量子集团获批组建安徽省量子信息产业创新研究院,这是安徽省首个未来产业领域的产业创新研究院。
“今年,我们计划招募百余家生态合作伙伴,共同打造量子产业生态,加快量子科技与产业中心建设。”中电信量子相关负责人说道。自成立以来,中电信量子集团重点推进量子通信产业化,先后推出20多项量子科技产品,应用范围涵盖政务、应急、工业、金融等10多个行业,构建了“DICT+量子”全场景能力体系。未来,将加快量子科技产业生态建设,有效促进量子信息创新链、产业链与应用需求的深度融合。
图为中电信量子集团
15年来,依托中国科大、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联合产学研多方力量,合肥高新区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领域从“0”到“1”再到“N”,呈现出与世界领先水平处于整体并跑、部分领跑态势。
2024年,随着量子科技省未来产业先导区的正式筹建,合肥高新区在量子信息新赛道上正将习近平总书记“加强量子科技发展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的殷殷嘱托一点点变为生动现实。
竞逐人工智能+赛道,源头创新串起产业链路
在合肥高新区习友路与石莲南路交口西南角处,有一片在人工智能赛道竞逐的创新热土——“中国声谷”。在这里,大量高端智能产品走向世界,2000余款软硬件产品成功研发,100余款首台套重大装备、首版次软件成功上市,智慧办公、智慧医疗等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
图为中国声谷
仅占合肥约1%土地的高新区,究竟是如何竞逐人工智能产业赛道的?
培育龙头企业是合肥高新区抢占新赛道的首要动作。创建于1999年的科大讯飞,从一群学生的创业团队成长为摘得多项AI技术全球冠军、两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人工智能企业,其背后离不开合肥高新区的“管家式”服务。“扶早、扶小、扶硬科技”的科创环境,研发资金、人才政策、资质荣誉、市场应用的配套加持,让科大讯飞从智能语音到认知智能,逐渐走出一条自主研发之路。
有了龙头企业,搭建平台是关键举措。早在十年前,合肥高新区就在国家部委及省、市支持下,以科大讯飞为核心,成立了国内首个专注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带动了一大批人工智能企业聚集发展。作为国家级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基地,中国声谷还汇聚了智能语音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国家智能语音创新中心等100多家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平台。各类创新平台的集聚,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从单个企业到产业集群,科大讯飞正在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更大的发展。
随着国内外大模型的相继发布,全球掀起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浪潮,通用人工智能成为当今经济发展新引擎和竞争新焦点。科大讯飞推出了星火认知大模型并持续升级迭代。
为抢抓通用人工智能发展历史机遇,抢占通用人工智能发展制高点,2024年10月,安徽省发布了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及相关政策,合肥高新区随即发布推动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规划及政策,明确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通用人工智能领先园区。
图为科大讯飞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大模型行业进入到精细化落地的进程中。随着大模型应用落地门槛持续降低,各行业也将涌现出更多人工智能创业企业,垂直行业赛道成为未来创新涌现的重要场景。
为抢占垂直领域赛道,合肥高新区引入专注于构建全球领先的视觉多模态基础模型及应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初创公司——智象未来。其自主研发的智象多模态大模型是超百亿级别的大模型,拥有目前行业中最丰富的多模态版权语料库,具备强大的视觉内容生成与理解能力,同时是首批完成模型和算法双备案的多模态大模型。
“选择落地合肥高新区,除了被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业政策所吸引,更是切实感受到园区给到我们在资金扶持、人才招引、场景应用等方面的帮助。”智象未来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坚定不移推进科技攻关和自主创新,让图像生成和视频生成能力持续保持世界顶尖水平,努力打造全球多模态内容互动生成和营销领域的顶尖企业。
图为讯飞小镇
如今,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等高能级研发创新平台,以及科大讯飞等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下,合肥高新区在下一代人工智能赛道实现领跑发展。
蓄势空天信息赛道,商业航天腾“空”而起
天空不仅承载着人类对未知的想象,更具备极大的产业潜力。
当前,以卫星通信、导航、遥感为代表的空天信息产业,正成为支撑社会信息化发展、孵化新服务新业态、推动产业能级跃升的强大引擎和核心动能,成为全球争相竞逐的万亿级蓝海。
在这个万亿级赛道中,合肥高新区靠什么逐梦空天?
“依托中电科38所、深空探测实验室等科研院所,合肥高新区现已在‘卫星制造-卫星发射运营-卫星应用’三大细分赛道形成独特优势。”在合肥高新区相关负责人看来,在争相竞逐空天信息产业的比拼中,合肥高新区早早开始布局,并逐步完善着整个产业体系。
2020年12月,由中国电科38所参与研制的国内首颗商业SAR卫星“海丝一号”发射入轨。当月实现了我国首颗商业SAR卫星的高质量成像。
图为合肥高新一号
“海丝一号”并不孤单,在浩瀚太空中,与合肥高新区“相连”的卫星还有很多:“巢湖一号”,这颗从名称上就极具辨识度的卫星,作为“天仙星座”首发星,已于2022年2月27日成功发射入轨;“合肥高新一号”,作为天启星座规划38颗星中第二阶段建设中的第一颗专项发射卫星,于2023年9月发射;2024年3月,由深空探测实验室牵头研制的“天都一号”“天都二号”成功发射,为架设地月“鹊桥网络”提供先期技术验证……
近一年来,海天丝路商业天基数据中继星座、中科星光总部基地、星图维天信气象生态全国民用总部、中科卫星空天信息产业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在合肥高新区签约落地。
优质企业的落地发展,带来了空天信息经济的勃兴。深空探测实验室的建立更为空天信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抓手。
12月18日,在中安创谷科技园二期“空天信息产业园”,深空探测实验室合肥总部科研办公区正式揭牌启用。实验室以国家重大工程任务为牵引,梳理出十大产业发展方向,加快深空能源动力、深空智能控制、深空测控通信等前沿技术工程化、产业化。
高能级平台的搭建为空天信息产业集聚了新动能,而优渥的营商环境更成为企业扎根的动力。
零重力飞机工业落户合肥高新区后不到一年,电动垂直起降(eVTOL)航空器预批产机型“ZG-ONE”产品成功下线,为省、市前瞻布局,积极抢占空天信息产业制高点贡献了“高新力量”。在合肥高新区刚刚发布的《2024年新质企业年度报告》中,零重力被评为潜在独角兽企业。
“营商环境好,政策支持力度高,合肥高新区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研究、办公环境和生活环境,对前沿科技产业很理解,很懂行,选择这里毋庸置疑。”零重力相关负责人说道。从公司注册、落地、融资、政策申报、人才引进,以及后续产业合作,高新区各相关部门为企业提供了全链条服务。空天领域“新质生产力”的纷纷“落子”,也彰显出合肥高新区招引力度之强、效率之高、服务之优。
图为合肥高新区
如今,道道“星”光已经汇聚高新区热土,一个个新赛道正在缓缓铺开。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6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启动建设科大硅谷,旨在打造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高产田”。而科大硅谷百分之九十的物理空间均位于合肥高新区。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合肥高新区将持续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场景创新,在技术创新、场景应用和商业模式上实现新突破,书写加速发展未来产业、让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向奔赴”的“时代答卷”。(文:徐琪琪 来源:合肥高新区融媒体中心供图供稿)
(责任编辑: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