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批复了《合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12月19日上午,合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合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新闻发布会,就《规划》主要内容、战略落实、规划创新点、民生保障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发布会现场 (王学顺 摄)
《合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于12月19日获国务院批复,这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后合肥市首部总体规划,也是全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
发布会上,合肥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何逢阳介绍,《规划》明确了合肥的3个城市性质和3个核心功能定位。3个城市性质为:安徽省省会,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3个核心功能定位为: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
《规划》还构建了“一主三辅”的主要空间格局。其中:一主是指“一城一湖一岭、两翼多极六带、三环三楔三区”的市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三辅是指“两圈三区、多带多园”的农业空间格局、“一湖多廊、三环三楔”的生态保护空间格局和“一城两翼、多极六带”的城镇空间格局。
在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方面,《规划》聚焦“近湖、湿地、城镇、农业”四大空间,推动实现城湖共生和城乡融合发展。同时,加强生态治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大治理,重点保障南淝河、杭埠河、丰乐河等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进行治理,完善河口湿地建设。
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黄发儒介绍,《规划》优化形成了“一城一湖一岭、两翼多极六带、三环三楔三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进一步强化了合肥都市圈核心功能,为加快转变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方式提供了规划指引。
“《规划》增强了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了合肥都市圈区域协同,提升合肥国际服务功能。保障科技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空间,不断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推动合肥-南京都市圈双圈协同联动。强化综合交通互联、基础设施共建、公共服务共享、城乡融合共进,推进区域空间协同目标共达;支撑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保护和塑造乡村田园风光,提升乡村规划设计建设水平。”黄发儒介绍道。
在坚持科创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空间方面,《规划》提出全力支撑滨湖科学城、未来大科学城等科创片区规划建设,保障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合肥光源等重要科创平台建设,助推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跃升。同时,以保障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对工业用地特别是产业基础较好、空间集中成片的工业用地进行统筹管控,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用地空间。
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储昭海表示,《规划》有很多创新之处,明确705.17万亩的全市耕地保护红线,其中永久基本农田618.52万亩,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228.40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1289.29平方公里。
在《规划》中,将合肥市近一半的新增空间资源,布局在滨湖科学城、G60科创走廊和江淮运河(引江济淮工程)生态创新走廊,保障“一城两廊”科技创新空间格局,引导创新空间与生态空间有机融合;按照立足创新基础、夯实产业根基的目标,有序引导合肥高新区、合肥经开区等园区内的传统优势产业向外围产业新城转移。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合肥高质量发展。
此外,《规划》全面对标长三角先发城市,坚持提标扩面,合理布局文教卫体等服务设施,加强薄弱地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努力提升城乡融合的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
在《规划》中,民生方面也有很多亮点。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雪鸿表示,《规划》打造一条新“翡翠项链”。这条项链串联起城市的主要中心,并融入科技创新、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等复合功能,成为未来城市一条靓丽的风景线。
《规划》提出,以“群湖为核”,统筹构建了由骆岗核心区、4个一级中心、12个二级中心和多个三级、四级中心组成的“1412”公共活动中心体系。其中的骆岗核心区与老城、天鹅湖、东部新中心以及滨湖4个一级中心则构成了一个“钻石型”的城市主中心结构,成为未来合肥城市形象的主要窗口与重要舞台。
为让合肥市民在家门口感受美好生活,《规划》塑造“大湖风光、江淮风韵、创新风尚”的魅力空间,彰显“四水连岭湖,三楔伴绿城”空间形态特色。依托滨湖湿地、董铺-大房郢水库和紫蓬山三大绿楔嵌绿入城,传承“风扇布局、田园楔入”的城市经典。同时,沿着城市重要水系,串联大型公园绿地、通风廊道、防护绿带,织就了一处处亲近市民生活的休闲憩息地,依托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和街头绿地,构建起市民周边绿道网络的细小脉络。(文:刘静)
(责任编辑: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