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创建文明城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龙头工程,对肥东县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人民满意城市、幸福城市具有关键性的统领作用。
肥东县,古为吴楚要冲、包公故里,今是渡江战役指挥地、长三角东向发展的“桥头堡”,其骨子里蕴含着清正廉洁、对党忠诚、艰苦奋斗、改革创新的精神。肥东县既是高质量发展的全国百强县,也是“安徽交通第一县”、中国第6个县城通地铁的县,还是全国首个生态湿地蓄洪区建设县。
自2021年入选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以来,肥东县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着力补短板、固优势、优机制,以最大决心、最强力度、最实举措高水平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实现城市“颜值”“气质”、居民生活品质、市民文明素养等全面提升。
精雕细琢,扮靓城市“颜值”
暮秋初冬,漫步在肥东的大街小巷,抬头可见澄澈蓝天,极目远眺是斑斓秋色,近观则是繁忙有序的街景,脚下是一尘不染的路面……这座位于合肥东部的美丽小城,愈发令人感到环境宜人、清新舒适。
晨光初现,肥东县的各大菜市场便忙碌起来。走进位于店埠河畔的中苑菜市场,曾经黑暗潮湿、臭气熏天、占道摆放等景象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整齐有序的摊位、明亮通风的环境,保洁车辆在市场内穿梭清扫。“经过改造后,每天都有专人管理,清扫保洁,现在生意比以前更好了!”在市场经营了20多年的摊主赵琴开心地说。像这样旧貌换新颜的农贸市场,肥东县还有31个,遍布城乡,于市井之中氤氲着浓浓的“烟火气”和“文明味儿”,亦是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每天吃完早饭,年过八旬的肥东县店埠镇花园社区居民卢立贤都会提着心爱的收音机,来到距离小区仅一百多米的小公园里悠然散步。“这里原来是一片杂乱的荒草地,现在变成了漂亮的公园,这几年县城环境越来越好,我住得很舒心!”提起家门口的口袋公园,老人赞不绝口。
像这样利用街角空地见缝插针建设而成的口袋公园,肥东县共有11个,在方寸之间尽显城市之美,成为市民家门口的“小幸福”。该项举措还入选了2021年度合肥市文明城市创建十大创新案例。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满全省首个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的公园——肥东县体育公园,标准化运动广场、儿童体育乐园、多功能草坪……一幕幕热血激昂的运动场景与恬静悠闲的慢生活场景相互交织,勾勒出一幅幅绚烂多彩的画卷。像这样的综合性公园,肥东县有9个,市民在家门口既能享受运动健身的快乐,又能感受“诗和远方”的惬意。
夜幕降临,肥东街头流光溢彩,路灯、车灯、景观灯、照明灯汇聚成璀璨的“星河”,点亮了城市夜生活。常年在外务工的返乡市民王峰惊喜的发现,以往电动自行车上影响视线、容易刮碰的雨篷全都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顶顶安全头盔,成为一道道流动的风景线。肥东县公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率先在全市启动电动自行车拆伞除篷工作,3个月内共计拆除遮阳伞(雨篷)32617顶,拆除率达99%以上,电动自行车事故发生率环比下降33.1%”。此项工作被认定为合肥市2021年度文明城市创建十大亮点工作之一。
“充一度电只要0.8元”“我原来充一次电要3块多钱,现在就块把钱”“电充满后,钱没用完它还会自动退款”……电动自行车充电难、停车难等问题,曾经是困扰车主的“烦心事”,如今却成了肥东群众津津乐道的“暖心事”。
以往老旧三无小区、回迁安置小区、菜市场、沿街商户等区域,是该县“飞线”充电现象的重灾区,不仅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也影响市容市貌。肥东县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多次深入充电桩企业、居民小区、供电公司,广泛开展走访调研和意见征询,在合肥市率先推广平价电动自行车充电桩,明确充一度电只收0.8元,让充电难、充电贵、“飞线”充电危险的问题成为“过去式”。目前,肥东县已建平价充电桩508处,插孔5000多个。与此同时,电动自行车停车难问题也同步推动解决。用好“边角料”,盘活闲置地,在社区党组织的协调推动下,一座座造型美观的电动自行车停车棚,如雨后春笋般在店埠镇203个小区和部分路段立了起来,872个车棚成为群众电动自行车的“新家”。
机动车车主也同样受益。针对老城区机动车停车、充电供需矛盾,肥东县大力推进公共停车场、充电站项目建设,累计建成公共停车场34个、公共停车泊位5685个、立体停车位882个、汽车充电站38座、充电桩953个,供需矛盾得到有效缓解。
点面结合,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曾经,店埠镇和平花园小区环境脏乱差,楼道杂物堆积、墙上乱贴乱画,小区居民闹心不已。自小区被列入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后,面貌焕然一新,干净整洁、安全有序的小区环境和贴心美观的休闲娱乐设施让群众生活乐淘淘。“本来我都准备把房子卖掉搬出去住了,现在我可不愿操这份心啰”,提起小区改造带来的好处,市民张树文笑得合不拢嘴。截至目前,肥东县升级改造老旧小区155个,惠及群众9012户、28370人,总建筑面积达76.2万平方米。
老旧小区改造好,还需要管好、治好。肥东县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物业管理新模式,一方面引进由国有资本控股的思拓红色物业公司,对“三无小区”实行“兜底”管理;另一方面推动成立业主委员会,通过业主自治的方式激活物业组织,督促物业公司加强管理、提升服务质量。截至目前,该县主城区共有28个小区成立了业主委员会,60个小区成立了物业管理委员会,引领老旧小区实现了从“脏乱差”“无人管”的“后进生”到“人人夸”“共治理”的“模范生”的蝶变。
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不光老旧小区“逆龄生长”,背街小巷也“华丽变身”,连接背街小巷的城区道路“颜值”也持续攀升。
“几个月前,这里还是脏乱差,连日常通行都困难,没想到现在大变样了,大家都愿意来这里买东西。”看着焕然一新的富民商业街,不少消费者连连称赞。
富民商业街是连接东庵街和龙泉路的一条商业街巷。长期以来,这里的商户占道经营,堵塞消防通道,环境卫生堪忧。肥东县坚持违建拆除、立面改造、规范管理多措并举,昔日老旧商业街如今“华丽转身”成为网红点。像这样“华丽转身”的背街小巷,肥东县共有86个,打造一街一特色,一巷一文化,让城市记忆更独特。
道路交通建设是改善群众出行环境、提升城市“硬实力”的重要举措。近年来,肥东县建治并举,打通“断头路”、畅通“大动脉”、改善“微循环”、扮靓“主干道”,包公大道高架、桥头集路高架、地铁2号线东延线、长古旅游公路等相继通车,连接合肥主城区半小时通勤圈正式形成;充分保障道路交通弱势参与者权益的彩色斑马线、非机动车过街通道以及大货车右转预警区等路面设施全面普及;拆除严重影响交通安全的马路“小舌头”380余处,新建方便非机动车上下的人行道降坡点140余处,实施道路适老化无障碍改造780余处,极大提升了市民的出行体验。“高铁穿城、高速绕城、高架环城、地铁进城”的现代化交通格局全面形成,市民的就业圈、生活圈、朋友圈得到不断拓展。
垃圾桶是城市卫生状况的“晴雨表”,直接反映了一座城市的管理水平和文明程度。“以前垃圾桶又脏又臭,群众扔垃圾时不愿意用手揭开垃圾桶盖,就随意丢在垃圾桶边上,我们从旁边经过都要捂着鼻子。”肥东经开区居民梁红皱着眉头回忆说,那时遍布大街小巷的垃圾桶如同县城的一道道“疤痕”。现在,每天有专人保洁、擦拭垃圾桶已成为街头的一道风景。垃圾桶清洗行动,是肥东县城乡环卫品质提升行动的生动缩影。目前,该县城乡共配备各类环卫人员5625人,各类卫生保洁机械228台,机械化作业率达85%以上,位居全市前列,城乡环境卫生保洁全面提标提质。
从老旧小区焕然一新到背街小巷精致如画,从大道如虹踏歌行到城乡洁净景色美……着力于补短板、锻长板,肥东县点面结合,让一颗颗创建惠民果盈满枝头,甜到群众心坎里。
内外兼修,涵养城市气质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既要实施越变越美的“靓化工程”,更要打造越来越有“味”的“气质工程”。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肥东县坚持内外兼修、城乡一体、共建共享,注重用无形的内涵和气质充实“里子”,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行进肥东,文明新风扑面而来,从城市到乡村,大到婚丧嫁娶,小到衣食住行,不讲排场、不比阔气、不大操大办成为群众的共识,塑造着城市的“精气神”,彰显着市民的文明素养。
肥东县深挖包公文化内涵推出“包公家宴”移风易俗品牌,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约定红白喜事一切从简,为文明塑形,给群众减负。
“每桌680元,该有的‘硬菜大菜’全都有,如果换成镇上或是县城的饭店,起码得要一千块钱。”今年4月份,肥东县撮镇镇先锋社区居民刘长尧的岳父过世,他用“包公家宴”套餐为老人办白事,10桌席全部算下来只花了几千块钱。
不仅节约了费用,关键还“倍有面子”。在推广过程中,该县注重从菜名、菜谱、举办场地、食材基地、使用流程、服务人员、监管单位等方面对“包公家宴”进行品牌化打造,当天刘长尧的亲朋都对“包公家宴”小食堂的菜品、味道、环境赞不绝口,社区干部还到场帮助他张罗待客,让他觉得“倍有面子”。
为扩大“包公家宴”品牌影响力,丰富其内涵,肥东县在1.0版餐饮的基础上,推出2.0版的集体升学礼,将文明的触角精准延伸。
“非常感谢社区举办的集体升学礼,真的是为老百姓办了件大实事,既减轻了我们的思想和经济负担,又让孩子得到了锻炼。”在2024年该县举办的集体升学礼现场,准大学生荚晨洋的妈妈感激地说。
集体升学礼是肥东县针对日益变味的传统“升学宴”,专为准大学生群体量身定制的升学仪式,倡导以一场“走心仪式”代替“酒席喧嚣”,用“共同见证”代替“迎来送往”。相较于传统的“升学宴”,这样的集体升学礼少了你来我往的排场,多了感恩祝福的交流,更让准大学生们得到了实践锻炼,深受群众喜爱。目前,肥东县已连续举办了5届、318场次的集体升学礼活动,覆盖该县所有乡镇社区,受益的准大学生家庭数近3000户,累计为群众节约礼金支出近亿元。
“中心吹哨,部门联动”。为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肥东县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创新方式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秉持“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的理念,肥东县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420个,组建志愿服务队伍1240余支,注册志愿者达24.6万人,精心设计志愿服务项目16类120个,常态开展文明实践集中活动日,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管用育融”一体化发展,持续掀起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热潮。
三年来,该县组织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2.8万余场次,受益群众超80万人次,初步构建了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擦亮了“我在中心上党课”“我在中心过佳节”“我在中心学技能”等活动品牌,拥有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所(站)10个、国家级最佳志愿服务社区1个、省市级最佳志愿服务社区13个、省市级优秀志愿服务项目25个、省市级最美志愿者20名。“志愿红”日益成为肥东精神文明建设中最鲜明的底色。
寒暑假“看护难”,一直是困扰不少“双职工”家庭的难题。为此,肥东县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招募大学生志愿者,连续4年启动五彩假日(暑假、寒假)公益托管班,用丰富多彩的课程吸引学生们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度过开心快乐的假期,让家长们安心工作。四年来托管班累计招募大学生志愿者452名,开展活动1740余场次,受益中小学生约4.3万人次。
在文明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肥东县还注重搭载共建载体,开展单位包小区、包路口,干部包户等多种形式的共建活动。在主城区设立21个“联点共建示范路口”、296个“联点共建小区”、123189户“联点共建户”,由80多家县直部门、企事业单位的数千名党员干部化身志愿者、劝导员、宣传员和调查员包联共建,宣传文明理念,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收集、解决群众诉求,协助交警疏导交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掀起一轮又一轮的精神文明建设高潮。
通往文明的路上没有旁观者,需要人人参与,个个争先。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乱涂乱画,不乱张贴小广告;有序排队不插队,主动让座不抢座……在肥东县多个公园、广场和小区宣传栏等公共场所显要位置,均展示有“肥东文明18条”,18项契合肥东实际的文明守则日益深入人心,时刻提醒广大居民践行文明公约,争做文明公民,凝聚起全民参与的磅礴力量。
培根铸魂,擦亮文明底色
城市的文明,浸润于道德的灌溉,是深植于城市文化与市民心中的价值观,需要城与人的“双向奔赴”——为市民提供多元化、品质化的文化阵地,让他们从中获得源源不断的文化浸润和精神滋养。
“老师妈妈”陈万霞、“爱心瓜哥”元运竹、“抗疫英雄”张成元、“桥头守护神”姚延顺……在肥东,一位位好人模范的动人事迹传遍大街小巷。少年谭海美,在肥东县成立全国首个“留守儿童小队”,获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称号;农技站长刘霞带病坚守基层一线30多年矢志助农增收;古稀老人商宗年信守承诺一家四代人接力守护烈士墓80多年……这些榜样的力量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却影响深远。
截至目前,肥东共有3人当选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7人入选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45人获选市级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5人当选“中国好人”,29人当选“安徽好人”,101人当选“合肥好人”,300多人当选县级道德模范及好人,构筑起肥东的“道德海拔”。
为传递道德力量,该县深挖“好人富矿”,讲好“好人故事”,先后打造了好人主题公园、好人长廊,拍摄了10余部好人微电影,成立道德模范事迹宣讲报告团,组织道德模范志愿服务队开展理论宣讲、事迹宣传、扶危助困等活动300余场。在好人模范的引领下,肥东版的“最美少年”“最美父子”“最美交警”“最美路人”等好人好事呈现“井喷”之势,持续刷新肥东“道德海拔”新高度。
树高千尺,根深在沃土。该县坚持以文明塑城,以文化养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以和睦湖政务文化新区为重点打造的“七馆三中心”等城市文化地标拔地而起;以撮街为代表的特色街区光彩夺目;以包公故里文化园为代表的文化项目加速崛起;以六家畈民宿聚集区为代表的文旅项目快速发展;以长临河科创小镇为代表的大文化、大科学设施“茁壮成长”,进一步延续城市文化血脉,凝聚高质量发展的“文明力量”。
文化浸润,文明花开。截至目前,肥东县建成国家一级图书馆1个、安徽省最美图书馆1个、校园图书馆69个、城市阅读空间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0个、农家书屋222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49个,初步形成15分钟阅读圈,实现基层文化空间全覆盖。持续举办包公故里文化旅游系列活动,擦亮了“送戏进万村”“全民文化月”“搜货计”“520爱情隧道诗会”“中华经典诵读”等活动品牌,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点亮他们的精神家园。该县先后荣获“中国散文之乡”“中国诗歌小镇”等称号。
厚植道德沃土,播撒文明种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基。肥东县高度重视校园文明创建工作,拥有省级文明校园3所,市级文明校园11所,县级文明校园48所,总数量居全市前列。建成并常态运营乡村学校少年宫23所,近10万名乡村未成年人受益,先后有3人荣获教育部表彰的宋庆龄奖学金,10人荣获合肥市“最美小创客”称号,61人获评“合肥市新时代好少年”,1274人获评县级、校级“新时代好少年”。
此外,该县还创新推出“赞赞我的城”系列文明实践活动,吸引20000余名青少年以“写文明”“画文明”“说文明”的方式,引领广大学生争做校园文明的践行者、城市文明的推动者,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文明整个城市”的良好局面。
常态长效,绘就文明画卷
开门得有把手,创建要有抓手。肥东县精心绘制城市建设“施工图”,以实施“1551”城市“建设篇”为抓手,累计投入40亿元,推进11大类、400余项城市更新项目建设,引领城市形象新蝶变,提升城市管理新境界。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项复杂而浩大的系统工程,其过程更是一场持久而艰苦的硬仗。为保障创城工作“顶格推进”,肥东县研究出台《肥东县文明城市创建三年行动计划》《肥东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考评办法》等多项制度文件,以制度刚性推动各项创建工作落到实处。同时,成立县委书记任总指挥,县人大、政府、政协主要负责人担任副总指挥,相关部门、乡镇一把手为成员的创城工作指挥部,下设一个指挥部办公室和十个创建工作组,形成上下一盘棋、干群一条心的创城格局。
行走在肥东街头,电动自行车车主自觉佩戴头盔、机动车自觉礼让“斑马线”、流动摊贩规范摆摊、车辆有序停放、遛狗自觉拴绳……已成为城市文明的风景线。这些文明行为的背后,彰显的是一个城市的治理能力,也是一项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聚焦根深蒂固的老问题、发展涌现的新问题、反映强烈的难问题,肥东县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靶向攻坚,一锤接着一锤敲,一系列创新务实的体制机制应运而生,让创城的“任务清单”蝶变成为群众的“幸福账单”。
——出台《肥东县主城区“牛皮癣”小广告专项治理行动方案》,严厉打击乱张贴违法小广告行为。肥东县坚持疏堵结合,清理各类“牛皮癣”小广告近百万个,累计摸排“牛皮癣”小广告涉事电话号码1245个,采取约谈宣教、行政处罚直至停机销号的递进式措施,对乱张贴违法小广告行为形成高压震慑。同时在幸福肥东、肥东文明网等官方微信号推出“便民服务信息栏”微信小程序,免费为从业人员刊登便民服务类广告131则,满足市民日常生活需求,目前使用记录近6000条。
——出台《肥东县城区域杆线整治工作方案》,在全县划分32个片区,由电信、移动、联通、安广4大运营商包干责任片区统一整治,属地政府、弱电运营商、供电公司通力协作。历时一年多时间,该县上空错综复杂的“蜘蛛网”终于消失不见,亮出美丽“天际线”。
——发布《致全县流动食品摊点经营者的一封信》,推出“摊亮码”,监管部门可以扫码对摊贩进行便捷化的日常监管,顾客可以扫码查询摊贩健康及经营信息或进行投诉,摊贩也能以此提高诚信度让生意越变越好,计划首批在30个摊群点推出487个“摊亮码”,后期将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力争将所有摊贩的食品安全和从业人员健康状况全部纳管。
——出台《肥东县文明交通整治工作方案》,推动拆篷戴盔、不闯红灯、违停喊话、“僵尸车”清理、礼让行人等专项行动落地生效,目前城区道路电动自行车头盔佩戴率超过90%,行人信号灯遵守率和机动车斑马线前礼让率均超过95%。
——出台《关于规范肥东县装修及大件垃圾处置的暂行办法》,成立由该县城管局、公安局等部门参与的工作专班,形成打击偷倒乱倒的高压态势,在全市率先建设县级装修及大件垃圾处理中心,日消纳建筑垃圾50余车次,已消纳建筑垃圾约5万余吨。
——出台《肥东县城乡环卫精细化作业实施方案》,明确“人工清扫保洁要达到‘六无六净’标准”“城区所有主次干道和乡镇园区重点路段每天2遍冲洗”“所有公厕每天2遍集中卫生打扫”,以制度化、规范化保障城乡环卫保洁的高标准。
——开发文明创建“随手拍”平台,发动群众力量开展不文明现象常态化监督。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相关问题,通过手机拍照上传到该县文明创建“随手拍”平台,由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交办给责任部门并限时解决。目前,平台已累计处理群众举报13000余条,问题处置率超过98%。
——创新推出“赛马”机制,确保该县20个乡镇(园区)文明创建同频共振。推动落实“一票晋优”政策,激发基层创建活力,实现城乡一体全域创建,石塘镇和长临河镇分别入选首批和第四批全国文明村镇并蝉联至今……
通过清单化管理、限时段销号、闭环式处置,一项项改革举措掷地有声,不仅让一大批“面子”“里子”问题迎刃而解,更折射出肥东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决心、力度和温度。
“这几年县城变得干净漂亮了,马路上车子也不怎么堵了,公交车站都配了座椅,等红绿灯也有遮阳棚,特别是菜市场,现在搞得跟超市一样干净,创建文明城市,得实惠的是我们老百姓啊。”谈起创城变化,今年62岁土生土长的肥东居民丁玉霞喜笑颜开。
回首来路,肥东县用好群众“幸福感、满意度”这块创建“试金石”,以一个个日新月异、可触可感的新变化,生动诠释“创建惠民、创建利民、创建靠民”的创建初心,让文明肥东的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如今,在文明力量的滋养下,肥东正“向善而行”“向美而生”“向高而攀”,奏响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最强音。(文:彭红玲 来源:肥东县委宣传部文明办)
(责任编辑: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