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丁香紫!第二条无人驾驶地铁来了

时间:2024-10-25来源 : 合肥晚报作者 : 王峰

10月24日,6号线一期首列车顺利交付至科学城车辆段。

10月24日上午,合肥轨道交通6号线一期首列车顺利交付至科学城车辆段,标志着6号线一期接车工作正式启动。

6号线一期也是继8号线一期的又一条无人驾驶线路,列车采用6节车厢编组的B型车,全车最大载客能力达2000人,最高运行速度达100公里/小时。

更美观 “丁香紫”色带设计让车体更具流线型

当天9时许,位于高新区的科学城车辆段内,头“戴”一朵鲜艳大红花、身披红色飘带的6号线首列车静静地等待着众人的关注。

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同于合肥目前正在运营的列车的白色车身,6号线一期车身主体采用银灰色,充满了炫酷的科技感。整体看,列车车头部分采用流线型设计,不仅提升了列车的空气动力学性能,更赋予了它动感与活力。

尤为引人注目的就是列车的主题色。根据前期市民乘客投票的结果,6号线一期主题色为“丁香紫”,车身两侧装饰有“丁香紫”的色带。

一走进车厢,记者发现内饰配色采用暖灰色,与外部的“丁香紫”交相辉映。列车内饰设计也以功能和舒适为导向,充分汲取了城市特色,中部扶手巧妙融入“广玉兰”主题元素,采用曲线优雅的造型,线条流畅而富有艺术感,既提高了乘车舒适度,又为车厢增添了一抹生机。

更安全  采用国际自动化等级最高的系统设计

“与正在试运行的8号线一期一样,咱们6号线一期也是无人驾驶线路。”现场,合肥市轨道建设公司车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悉,6号线一期列车按照目前国际上自动化等级最高的GoA4级全自动运行系统设计,无需人工干预就能够自主完成列车唤醒、休眠、启动、加速、巡航、减速、停车、车门开闭等全过程的全自动运行。

列车网络采用千兆以太网环网,运用先进的融合技术,集列车控制网、维护网及智能运维信息网功能于一体,实现了显示融合、主机融合及多网融合,形成整车一体化数据大动脉。

此外,列车配置了弓网在线监测、走行部在线监测、主/被动式障碍物检测、脱轨检测、蓄电池监测等多项实时在线检测功能,以及可编程逻辑控制单元LCU,可随时掌握核心系统运行状态,做到行车安全“心中有数”。

与此同时,6号线一期列车还配有健康管理系统,可对列车的健康状况实时反馈,进一步为列车安全运行、乘客安全出行保驾护航。

此外,车厢配置灭火器、烟温复合探头、带摄像和噪检功能的乘客紧急报警器,以及灭火器等消防设施,车下配置感温电缆等安全设施,为乘客安全出行提供了全面保障。

更舒适  可实时显示每节车厢的载客状态

合肥轨道交通自1号线开通以来,每条线路均注重乘客的舒适性。那6号线一期又将如何?

对此,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总体研发部总体设计主管黄思介绍,该列车采用先进的隔声降噪材料,且对车体、车门及空调等多系统采用气密性设计,大大降低了列车运行噪声。

列车配置变频热泵空调,且设有空气净化系统,不但对车厢温度控制自如,还配置空气净化器,提高车内空气质量,为乘客打造了一个洁净、舒适的乘车环境。

黄思介绍,列车配备43寸动态电子地图、多媒体显示屏、端部显示屏,具备客室拥挤度智能显示功能,可在车站实时显示每节车厢的载客状态。“也就是说,乘客在登车前可根据拥挤情况精准选择车厢,并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站点信息。”

同样,6号线一期列车各车厢端部均配备USB和无线充电设施,有效提高市民乘客乘车体验。

更环保  采用变频热泵空调和自动调节照明

节能、环保是合肥轨道列车的重要发力方向,在保证列车安全和舒适性的前提下,6号线一期列车通过采用轻量化车体系统、轻量化转向架、轻量化车下设备等措施实现列车的整体轻量化,最大程度降低列车运行能耗。

同时,列车还采用变频热泵空调和自动调节照明,进一步降低整车能耗。

此外,列车采用水性防火涂料,内外饰采用环保水性漆,空调采用环保制冷剂,并配有能耗记录装置,全力为市民打造绿色环保列车。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王峰/文  杨凤炆/摄

相关新闻

36条盾构单线区间已有34条贯通

截至目前,6号线一期17座车站已有16座主体结构封顶,36条盾构单线区间已有34条贯通,后续建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6号线一期首列车顺利交付后,合肥轨道交通集团将继续完成后续列车调试、交付、验收及试运行等相关工作,为后续线路开通初期运营奠定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沈晔)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