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水雉正在孵蛋和带娃。
合肥的夏候鸟三宝鸟。 阿根 摄
白眼潜鸭在水中嬉戏。徐蕾 摄
谁说合肥的夏天枯燥无味?在这里,一幅幅生机盎然的夏日生态美景图正在上线。
水雉妈妈下了少见的绿壳蛋,水雉爸爸忙着孵蛋带娃;小小的棉凫居然在高铁桥墩做起了窝;冬候鸟白眼潜鸭和白琵鹭赖在合肥不肯走……在合肥,夏季的鸟儿别有一番趣味,它们觅食欢唱,共筑爱巢,繁育后代,尽显大自然的奇妙。
水雉妈妈下蛋,忙坏了水雉爸爸
进入夏季以来,十八联圩湿地又热闹了起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水雉以它耀眼的羽毛和摇曳的身姿,成为了这一片湿地的主角。
水雉是合肥的夏候鸟,顾名思义,它会在合肥度过夏天,这也意味着它会在这里求偶、筑巢,繁育后代。因此,巢湖湿地也成了这种珍稀的野生鸟类赖以生存的地方。水雉有细长的脚爪,能“凌波微步”于睡莲、荷花、菱角、茨实等浮叶植物上,体态优美,羽色独特,因此除了有“凌波仙子”的美誉外,它也被人誉为“水中凤凰”,具有极佳的观赏价值。
7月4日,合报小仙的自然派生态摄影师阿根,拍摄到了水雉育雏的画面,更有意思的是,他还拍到了颜色各异的水雉蛋。画面中,水雉蛋显得晶莹剔透,像一颗颗宝石。其中有几个绿壳蛋极为少见。“我们见过的水雉蛋都是棕色的,绿色蛋壳的还真没见过。”巢湖生物资源调查鸟类调查组专家虞磊表示。
摄影师阿根很有心,他也想看看这绿壳蛋里究竟孵出来的是不是小水雉,因此他开始跟踪拍摄。经过了十几天的跟踪拍摄,7月16日,他终于看到了小鸟出壳。
“果然是小水雉。”阿根很兴奋。这也说明了水雉与家养的鸡特性很相似,不管是绿壳还是棕壳,都是自然现象。“根据水雉的特性,一般孵化时间在20余天,6月底我就曾看到它下蛋了。”阿根回忆道。
水雉家族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水雉妈妈负责下蛋,之后孵蛋、带娃、喂食的所有工作都将交给水雉爸爸,公水雉也成了名副其实的“超级奶爸”。随着“奶爸”精心的呵护,小水雉们接连出生,顺利上了“合肥户口”。接下来的日子,水雉爸爸将带着孩子们在湿地里学游泳、觅食等生存本领。待到秋天来临,它们将离开合肥,去往下一个地点越冬。
最小的鸭子高铁桥墩筑巢
“实在太有趣了,棉凫居然在高铁桥墩做窝了。”听到这个消息,合肥爱鸟人士们都炸开了锅。
近日在十八联圩湿地,生态摄影师夏家振拍摄到两只棉凫。正如预期的一样,今年十八联圩的棉凫又来了,但却有了新发现。棉凫也是合肥夏候鸟,但因身体小,是中国体型最小的雁鸭类,想要发现它们并拍摄到极其困难。
众所周知,在十八联圩湿地里,有一条高铁穿过,那里曾观测到小天鹅等珍稀保护动物。去年,那里有一窝小棉凫,调查组专家曾猜测,棉凫的窝可能就在高铁的桥墩里,但始终未得到证实。6月20日,夏家振就在这里拍摄到棉凫在高铁桥筑巢的一幕。这也是安徽首次实地观测到棉凫利用高铁桥墩繁殖。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神奇和鸟类强大的适应性。“除了棉凫,我们还观测到八哥、麻雀、灰椋鸟等都在高铁桥墩筑巢的场景。”虞磊表示。
“凫鸟恋故土”,棉凫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国最小的鸭子。头圆、脚短,其喙很像鹅的喙,成鸟体长30厘米左右,体重接近200克。因其远远看上去像一团棉球,故得名“棉凫”。它在我国较少见,中国记录到的棉凫数量不超过2000只。
它们对生态环境要求极高,喜欢在树洞里筑巢繁殖,因此它的栖息地除了要有环境良好、水草丰美、人为干扰小的湖泊之外,周边还得有适合筑巢的高大乔木。棉凫连年光临巢湖,再次证明了巢湖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
众多“候鸟”变成了“留鸟”
今年6月,合肥生态摄影师何斌在肥东县长临河镇的桂花台意外拍摄到了一群白琵鹭。
“它们是合肥的冬候鸟,按照大自然的规律,一般三四月份都陆续离开合肥,飞往繁殖地去了。今年也不知怎的,到了6月份还没走。”何斌对记者说。对于观鸟经验丰富的何斌来说,这一现象极为罕见且反常。
无独有偶,在几十公里以外的庐江县黄陂湖,冬候鸟青头潜鸭早已成为这里的“留鸟”,而据观鸟爱好者反映,今年夏天又见到了白眼潜鸭在这里越夏。“白眼潜鸭是合肥的冬候鸟,它们至今还未离开基本可以说明在合肥度过夏天,从候鸟变成了留鸟。”
“三宝鸟”筑巢繁殖
在合肥的夏候鸟中,还有一种鸟有着非常奇异的名字,它就是“三宝鸟”。7月14日,生态摄影师们拍摄到三宝鸟在合肥筑巢繁殖的情景。
这种鸟类的外表有一种低调且华丽的高级感。三宝鸟又称老鸹翠、东方宽嘴转鸟、阔嘴鸟。体长约30厘米,头部深棕色,喙和脚均为红色。它们身穿蓝绿外衣,双翅具有不同层次感的淡蓝色斑,飞翔时非常美丽。喉部和初级飞羽为靓丽的宝蓝色。整体有一种美而不艳的大气感。三宝鸟是安徽省二级保护动物,它的到来深受合肥生态摄影师们的喜爱。7月14日,在蜀峰湾的一个信号塔上,生态摄影师阿根发现了正在繁殖期的三宝鸟。
你知道为什么三宝鸟的嘴长得如此宽大呢?对此专家解释,它的嘴和普通夜鹰类似,这恰恰说明它们是张开嘴巴在空中捕食的,具有很高的捕食本领。
夏鸟诗意栖息,植物繁衍生长。无论冬夏,合肥已逐渐成为生物多样性的宝库。在这里,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相映成趣,绘就出一幅生态名城的美丽画卷。
(责任编辑: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