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谁将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一城”?

时间:2024-07-17来源 : 合肥日报作者 : 许超众、孟祥齐

7月17日晚,大众安徽旗下首款车型“与众”(ID.UNYX)在合肥正式亮相。

大众、比亚迪、蔚来、长安、奇瑞、江汽、安凯,一批批“安徽造”新能源汽车走进千家万户。

与时偕行,与众偕行。合肥、安徽、长三角,都是一个缩影。从寂寂无名到世界领先,历经多年厚积薄发,中国新能源汽车换道赛车,快速崛起。

这场声势浩大的产业变局中,有人入局,有人离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版图一步一步形成,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正在被加快改写、重构。

一切远未结束。接下来,新能源汽车将会更“卷”,下半场才刚刚开启。

数易其主的“第一城”

来到安徽,大众的运行轨迹发生变化。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大众安徽,三足鼎立。

“与众”闪亮登场,大众安徽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这是大众在中国第一家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的合资企业,也是大众向新能源发起冲锋的关键阵地。

因为安徽,人生轨迹发生变化的,还有廖成赟。

他有两大爱好,一个是汽车,一个是研究。这两个爱好如同两条平行线,无限向前延伸,直至来到安徽,发生交叉重叠。

故事从2022年说起。

当年3月,作为引进人才,他从外省来到安徽财经大学担任副教授,新能源汽车是他的研究样本。年底,他换下燃油车,选择了一辆新能源汽车,比亚迪·唐成为他的新座驾。

从燃油车到新能源汽车,一年半的时间过去,廖成赟的新鲜感已然褪去,满意度却是不减。

“好开,好用。”抛开汽车产业专家这个“理性身份”,这是他作为新能源汽车车主的“感性评价”。

简约,却不简单。智能、舒适、环保……正是这些截然不同的驾乘体验,让“廖成赟们”最终放弃燃油车,选择新能源汽车。

公安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439.7万辆,同比增长39.41%,创下历史新高。

都说供给创造需求,需求其实也在牵引供给。

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这一专业术语,被用于描述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汽车总销量的比重,可以直观反映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上的普及程度与接受程度。

从2005年到2015年,用了整整10年时间,国内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才突破1%。从2016年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从1%提高至5%以上。

在廖成赟的印象中,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存在一个关键节点,那就是2014年。

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汽集团考察时强调,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还是2014年,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相继成立,他们被称为“造车新势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人入局,有人中途离场,原有的格局逐渐被打破,新旧造车势力角逐拉开序幕。

此后,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一路“狂飙”,2021年达到13.4%,2022年达到27.6%,2023年达到35.7%。

今年4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乘联分会数据显示,上半月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突破50%,首次超过燃油车。

突破50%,新能源汽车居然成了“多数派”。数据的背后,不仅是广大消费者对绿色出行理念的认同与接受,也意味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

渗透率的另一面是新能源汽车产销量。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突破900万辆,占全球比重超过60%,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而2014年的产销量均为7万多辆。

整体总是由局部构成。

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前十城分别为:深圳(178.6万辆)、上海(128.68万辆)、西安(98.38万辆)、合肥(74万辆)、长沙(72.69万辆)、常州(67.8万辆)、广州(65万辆)、重庆(50.03万辆)、柳州(47.7万辆)、郑州(31.6万辆)。

不过,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格局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近三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数易其主:2021年,上海拔得头筹;2022年,西安脱颖而出;2023年,深圳一骑绝尘。

2024年,“第一城”花落谁家,尚未可知。

“名”存第一,“实”无第一。新能源汽车市场,风起云涌。变革、悬念、未知,贯穿始终。

版图成形

一座汽车城的崛起,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就像奔驰之于斯图加特、大众之于沃尔夫斯堡、菲亚特之于都灵。

环顾国内,也是如此。一汽、上汽、北汽、广汽、东风、长安,一个个龙头车企,最终成就了中国传统六大汽车生产基地:长春、上海、北京、广州、武汉、重庆。

当汽车产业的风向标指向新能源,越来越多的城市希望抓住一轮轮窗口期,以新能源汽车来带动产业能级和城市能级的整体提升。

老牌汽车城加快“换血”,后起之秀奋起直追。据不完全统计,国内至少有25座城市将新能源汽车列为支柱产业,并明确提出了打造大规模汽车产业集群的目标。不过,发力方向与发展重点各有侧重。

当前,衡量一座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水平,并非取决于简单的产量比拼,而是要看各个城市的创新活力、人才集聚及产业链布局能力。

深圳、西安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离不开廖成赟所选择的那辆新座驾——比亚迪。比亚迪发源于深圳,而后逐渐在西安、长沙、合肥、郑州等地布局。所到之处,新能源汽车产业异军突起。

谈及新能源产业发展格局,在巨一科技董事长林巨广看来,还是“走路都要快一点”的深圳最具竞争力,“深圳是中国创新密度最高的地方。”

目前,深圳依托发达的电子信息产业,培育了比亚迪、华为、欣旺达等一批龙头企业,“三电”“三智”技术更是走在前列。因此,深圳被誉为拥有全球最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

上海,不止是特斯拉。均胜汽车安全系统(安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华炜来自上海,对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门清,“上海特色明显,整车厂强是一方面,零部件强是另一方面。”

除了特斯拉、上汽等龙头车企,上海还聚集了博世、大陆等上千家零部件企业,具有完整的产业生态和强大的消费市场。如今,上海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产值占比高达20%。

“前三强”中,西安算是一匹黑马。对比其他城市,西安制胜的关键,在于押对了比亚迪这张牌。2003年,比亚迪收购西安秦川汽车厂,正式获得“牌照”,开启跨界造车。

比亚迪、西安双赢,已成定局。依托比亚迪,西安现已形成以新能源乘用车、动力电池、关键零部件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

在扎根合肥、走向全国的开拓之路上,林巨广发现,长三角一个新晋万亿城市“怪厉害”,就是新势力“销冠”理想汽车的大本营——常州。

主打“新能源之都”,动力电池是常州竞争力最强的一环。如果把动力电池产业链拆解成32个主要环节,其中31个落在常州。

一众新兴城市中,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起步较早,江淮、安凯等早早迈出关键一步。合肥工业大学车辆工程系主任、安徽省智能汽车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张炳力教授认为,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较好,产业链较为完整,蔚来、比亚迪、大众选择布局合肥,与此不无关系。

从无到有的典型,首位产业的定位,合肥特色优势明显,这是廖成赟作出的点评。“创新、政策、集群等多重优势,六大整车厂的拉动效应,这些撑起了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今天。”廖成赟说。

昨天的明天,就是今天。“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发展,还是要靠整车来拉动。”张炳力分析认为。

比亚迪、特斯拉、小鹏、理想、蔚来、赛力斯、“国民神车”五菱宏光等,深圳、上海、西安、合肥、广州、重庆、常州、柳州……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版图,一步一步形成。

不过,张炳力后面还有半句话,那就是产业链上下游的全链向“新”。

一场工业巨变,正在袭来。

“裂变”

每一次技术变革,都会带动产业洗牌。

价值链长、科技含量高、关联性强、带动力大……汽车制造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是公认的最能体现国家制造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汽车,牵一发动全身。新能源汽车,更是带来了产业链上下游的“裂变”。

产业链企业变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向,一是消失,二是转型,三是新增。“不创新的会消失,创新的会转型,新增的是新技术成果转化企业。”张炳力言简意赅。

早在2006年,巨一科技就在焊装领域引入工业机器人,此后与捷豹路虎等豪华车企合作良好,在“圈内”攒下不小的名气。那个时候,“巨一科技”还叫“巨一自动化”。

今天的巨一科技早已不是单一的焊装技术了,而是提供动力总成、动力电池的智能制造,以及电驱动产品研发、生产及全生命周期服务。“前后对比,思维方式明显不同,我们现在更追求数字化与智能化。”林巨广说。

从“自动化”到“科技”,是企业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辆新能源汽车开出生产线,“身上”将搭载1.5万个零部件,其中部分零件可能来自褚兵的巡鹰新能源。

从一次创业到二次创业,从传统产业到新能源产业,尽管跨界很大,但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褚兵果断专注于新能源后市场及动力电池的循环利用。

坚守新能源后市场定位,深耕新能源产业十余年,褚兵的业务已经走出安徽、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产业链足够长,应用场景足够广,赛道越来越细分。”褚兵说,核心技术、产业布局、商业模式、资金支持,各个模块相互协作、相互赋能,“等到最后一块短板做起来,木桶就会越来越高。”

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实质上是产业链之间的竞争。据相关研究报告,汽车零部件产值约占整车产值的50%~70%。

均胜安全是全球领先的汽车安全系统供应商,占全球约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这意味着全球每三辆车就有一辆车配置了“均胜安全”。

2022年,均胜安全在合肥建设国内第7家工厂和第3个研发中心,规划年产能为400万个方向盘与1000万个安全气囊。“智驾,让驾驶更轻松。”在张华炜及其团队的努力下,一个小小的方向盘上已经积累了太多新技术。

新能源汽车的博弈中,零部件将成为真正的“王者”。“新能源汽车具有颠覆性,零部件体系将面临重构。”廖成赟表示,重构之后,就是制造业的全面智能化。

产业链上下游的变革,给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带来新的挑战。“我们依托整车企业推进零部件招引,向二级供应商发力,特别是高附加值零部件企业。”合肥市工信局总经济师韩洋说。

根据微笑曲线,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研发和市场。“电控、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板块,及其急需的车规级芯片、大算力芯片、操作系统与虚拟机等,应该是合肥重点布局方向。”张炳力这样提出建议。

向上游延伸,补齐短板,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与核心竞争力;向下游延伸,提高产业附加值,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这就像是一个产业森林,整车厂是乔木群,高端装备是灌木丛,人才、基金、平台、场景等是阳光雨露。”韩洋说,只有生态体系更加健全完善,才能更好地推动产业发展。

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这就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从龙头企业到产业链,再到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既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又孕育布局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发生“裂变”的,还有发展格局。跨界融合的造车思维,复杂多元的造车链条,决定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不可能再走“一城一车”的老路,而是迈向相互联结、彼此共生的区域集中化。

一座城市即使不直接生产汽车,但只要成功嵌入创新链、产业链,就能在区域产业集群中获得一席之地。“这就相当于刺猬取暖,有竞争有合作。”廖成赟这样认为。

从合肥到安徽,再到长三角,一个“区域造车”的时代正在到来。

当然,不只是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版图上,耀眼的明星比想象中更多。

很少有人知道,距离中国第一辆电动汽车“远望号”的诞生,仅仅过去了29年。

艰难、执着,挫折、奋起。

细数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进阶之旅,就像是打开了一部中国工业发展史。

换道赛车

说起新能源汽车,很多人喜欢用两个场景进行对比。

一个场景是,今年的北京国际车展上,一群外国友人倚在车窗前,凝视车内的每一个配置,久久不愿离去,仿佛在寻找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成功“密码”。

另一个场景是,44年前,美国“小鹰”号航空母舰上,由于不能靠近,64岁的刘华清将军只能踮起脚尖,前倾上身,远远地看着航母上的设备……

其实,20年前的林巨广也有类似经历。参观一家合资汽车厂时,他偶然发现,汽车关键部位换个螺丝,都是外国人去做,中国人根本插不上手。

用市场换技术,难以换到真正的技术。那一幕,令这位“汽车教授”汗颜,最终促使他做了一个决定:“投笔从戎”,用中国装备造中国汽车。

时移世易,主客易势。当然,中国新能源汽车每一步都走得很不容易。

时间指向1956年7月,新中国第一辆汽车——解放牌载重汽车下线,这是新中国汽车工业乃至机械工业的一个重大里程碑。

而早在1886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就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现代燃油汽车,两者整整相差了70年。70年形成的技术壁垒及品牌差距,中国车企难以匹敌。

中国汽车工业应该走怎样的发展道路?

换道赛车!

1992年,科学泰斗钱学森致信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以惊人的前瞻性提出:跳过用汽油柴油阶段,直接进入减少环境污染的新能源阶段;中国有能力跳过一个台阶,直接进入汽车的新时代……

2001年,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五”期间“863”重大科技课题。至此,“三纵”(纯电动、油电混动、燃料电池等三种整车技术)、“三横”(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动力总成等三种关键技术)的电动汽车研发布局基本确定。

后来的事实证明,钱老的洞察不仅是一种远见卓识,更像是一场产业变革的预演。

“创新之父”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提出了“颠覆式创新”的概念。

“电动汽车就是一种颠覆式创新。”他认为,颠覆式创新是一种革命性的技术创新,其技术产品是从未有过、完全新兴的事物,可以帮助小企业成功挑战大型企业。

“截至20世纪90年代末,还没有哪家汽车企业受到来自电动汽车技术的威胁,也没有哪家企业考虑进军这一领域……我们没有理由认为成熟汽车制造商会大力研发电动汽车。”克里斯坦森的这一论断,无疑证明了中国换道赛车的可行性。

变局,隐藏着“危”与“机”。没有传统的发动机、变速箱,只有电池、电控、电驱“三大件”,在新能源汽车这条赛道上,各个国家基本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

处于同一起跑线,赛道选择和奔跑动力截然不同,特别是赛道选择更为重要。“船大掉头难。”张炳力说,国外优势传统燃油车企如要更换赛道,要对整个生产线进行大规模改造,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前景尚未明朗的情况下,主动放弃先天优势,动力不足,阻力极大。

“中国车企明显不同,在传统燃油车领域存在较大差距,不如结合国情另辟蹊径,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张炳力表示,国家战略、企业主动等多重因素叠加,给中国新能源汽车带来了新的可能。

中国从来不缺造车的人,缺的只是造车的机遇。换道赛车,机遇终于来了。

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说,新能源汽车时代,中国车企通过高端品牌建设、核心技术正向研发、服务模式创新,有机会实现换道先跑,在高端市场与海外品牌展开正面竞争。

自2016年起,蔚来汽车研发投入累计超过430亿元,现已拥有一支11000多人的研发团队。正向研发与技术创新,带来了企业的长足发展。今年6月,蔚来汽车销售量达到21209辆,同比增长98%,创下历史新高。

从涓涓细流到奔腾江河,褚兵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0时代注重技术积累与路径形成,2.0时代注重产业布局和场景拓展,3.0时代注重用户体验和能源变革。

一个新兴产业的培育,从来都不是“横空出世”,而是“厚积薄发”的结果,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耐心。“做有耐心的长期主义者。”这是褚兵给自己的警醒。

造车就像是一场马拉松。李斌说,只有坚持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才有机会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决赛圈”。

这场马拉松依然在继续,距离决赛时间尚早,场上局面千变万化,场外马路上的绿牌车却是越来越多。

“新物种”降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车轮。

1983年4月,中国第一辆合资轿车桑塔纳在上海下线。此后,各类合资车穿梭在大街小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自行车王国”迅速走向“汽车大国”。

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时代的接力棒落在新能源汽车身上。

上半场关于“得动力电池者得天下”的故事已告一段落,新能源汽车开始进入下半场。从上半场走向下半场,新能源汽车发力重点从动力系统转为智能系统。

既然智能网联汽车是未来方向,那么,传统燃油车能否走上智能化道路?

“相比传统燃油汽车,电动汽车更容易与智能化相结合。”张炳力说,传统燃油车内燃机系统比电机系统复杂,变速箱自动换挡难以控制。电动汽车明显不同,控制系统完全自主开发,通信协议对自己开放,电机本身也是无级变速且响应速度快。因此,电动汽车更容易实现自动驾驶。

一辆新能源汽车,究竟怎样才能走向智能化?关键在于三大系统,分别是感知系统、决策系统、执行控制系统。

“这三大系统就相当于人体器官。”张炳力说,感知系统相当于人的眼睛、耳朵,由传感器负责信息收集和传递;决策系统相当于人的大脑,由计算单元对信息进行运算和决策;执行控制系统相当于人的手和脚,由决策系统下达指令,实现驱动、制动和转向。

多数汽车专家认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底层逻辑,在于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服务,技术底座是数据、算力、芯片及大模型,呈现形式就是无人驾驶。

无人驾驶真的来了。如今,“萝卜快跑”奔跑在武汉街头,“白犀牛”穿梭于合肥街巷。两者的区别就是,一个载人,一个拉货。

“低速无人车上路,各地存在较大争议,主要是路权及管理难题。”合肥市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副主任林学欣说,低速无人车就是智能网联汽车落地的第一个应用场景,基于这一判断,合肥赋予它同等路权。

当然,低速无人车还处于智能汽车的初级阶段。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不仅仅是单车智能,更在于车路云一体化。

作为全国首个核心区域“全域开放”省会城市,合肥将全面开放主城区智能网联车辆道路测试,打造国内首个城市级“车、路、网、充”一体化云监管平台。

“智能网联汽车需要验证自动驾驶技术,如果总是在狭隘区域测试,很难达到效果。”韩洋说,全域开放,协助测试车辆从简易路况走向复杂路况,有利于提升车辆对复杂环境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

对复杂环境的感知、决策、执行,关键在于车辆与车辆、车辆与道路、车辆与云端之间的信息交互和协同。《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提出,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技术架构为“两纵三横”。“两纵”就是人和车两个维度的纵向联通,“三横”就是车辆、道路和网路三个维度的横向联通。

一旦实现“两纵三横”,智能网联汽车将具备“上帝视角”,与外界实时交互联动。未来,智能网联汽车并不仅仅是一辆“车”,更像是一个“移动终端”,在万物互联中重新定义出行和未来。

智能座舱,将成为智能化配置的集大成者。基于多屏联动、多模交互、自动驾驶等先进技术,智能座舱将被赋予休憩、学习、娱乐、工作、社交等多种功能,逐渐演变成为继居住、工作之后的“第三生活空间”。

万物互联,彻底把人解放出来。那个时候,智能网联汽车将成为一个“新物种”。

“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等‘新四化’,将是汽车未来的发展趋势。”张炳力大胆设想,若干年后,自己的车子不仅是代步工具,还有可能是赚钱工具,接送上下班之余,有可能自己出去跑出租挣钱。

正如AI的尽头是光伏和储能,万物互联的背后是能源在默默支撑。

“能源变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解决绿色能源问题。”褚兵说,当汽车动力从化石能源转为绿色能源,中国对石油的消耗将呈明显下降趋势,既可以降低碳排放,也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走向智能化的新能源汽车,将塑造一个更安全、更环保的世界。

1839年,苏格兰人罗伯特·安德森制造出人类历史上第一辆电动三轮汽车,比全球第一辆燃油车的诞生足足早了47年。

随着石油采炼水平的提高,内燃机技术进步迅速,电动汽车在与燃油车的竞争中落败,很快退出市场。

罗伯特·安德森压根不会想到,180多年后,新能源汽车能够在中国成功逆袭,并逐渐改变全球汽车产业的游戏规则。

钱老在2009年永远地离开了,但一辆辆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跨越山海,奔驰在世界各地的道路上,高端、智能、绿色。(许超众、孟祥齐)

(责任编辑:沈晔)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