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万公里的家访点亮服刑人员归家之“路”

时间:2024-07-09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刘永梅 朱蕾

“闫警官,看到你们带来的视频,得知他在监狱安心改造,我们特别欣慰,请闫警官一定把我们的心里话带回去,希望他积极改造,争取早日回家,我和孩子都很想他。”杜某某的妻子一边擦着眼泪,一边对云南省第二监狱家访工作组表示感谢。

这是2024年6月,云南省第二监狱家访工作组在对三监区服刑人员杜某某进行家访时见到的一幕。

杜某某的家在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的一个小山村。杜某某原本工作稳定,家庭和睦,可因交友不慎陷入了吸食毒品的泥潭,走上以贩养吸的不归路。2021年2月,杜某某因犯贩卖毒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入狱服刑后,这个家庭的顶梁柱没了,原本美满的家庭变得支离破碎,毫无经济来源的妻子面临打工赚钱难和抚养孩子难的双重考验。

“光靠我到处打零工,只能基本负担女儿的学费,现在给不了租金,只能暂住在亲戚家中。”杜某某的妻子说起这些时,脸上满是辛酸的泪水。懂事的女儿脸上也带着委屈地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爸爸能陪我过六一儿童节,看到其他同学都有爸爸陪伴,我只能悄悄地躲在角落里哭。”

杜某某通过亲情电话得知家中情况后,思想包袱沉重,整天郁郁寡欢、沉默不语,监区警官发现他出现消极改造情绪后,及时对他开展个别教育和心理疏导,并为杜某某申请了家访帮教。监狱研判后,同意家访申请,为他录制好视频,由云南省第二监狱教育改造科科长闫力峰等一行6人组成的家访组奔赴滇西,将他的思念与牵挂送到家人面前。

 “女儿,爸爸对不起你和妈妈,让你们受苦了,爸爸知道错了,我会在这里积极改造,争取早日回家。你们先克服一下困难,要积极努力地生活……”看着视频中杜某某满是愧疚的神情和道歉的言语,杜某某家人泣不成声。

家访工作组组长闫力峰还向他们通报了杜某某在监狱的日常改造情况,并帮助杜某某家人录制了视频。

带回视频后,杜某某一直重复地看着视频,这里面有他熟悉的家,牵挂的家人。看完视频,他主动向监狱警官承诺,今后一定会更加积极改造,早日归家。

这次家访,只是云南省第二监狱在做好教育改造工作中的一次缩影,也是该监狱在探索构建有二监辨识度的“全链条”教育改造模式的一次有效尝试。

据了解,仅2024年上半年,省第二监狱对西南片区服刑罪犯开展了46次家访到家,在全省监狱系统开展“电话家访”“信件家访”“个别家访”等传统家访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规模化”的行之有效的路子。自2023年首次开展家访到家工作以来,省第二监狱家访工作组累计行程近两万公里,辐射全国三个省份25个县区,对100名罪犯开展了家访帮教,为罪犯改造注入亲情的温度。目前,该项工作已作为一项长期机制在监狱实施。

近年来,云南省第二监狱致力于用心用情做好教育改造工作,除了家访到家,还充分联合社会资源、亲情力量共同助力罪犯教育改造,实现“多把钥匙开一把锁”,让高墙内的人安心改造,让高墙外的人安心生活,实现高墙内外“双向发力”,在维护监狱安全稳定和促进社会大局稳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云南省第二监狱坚持用心感化、用情融冰、用爱暖心,构建有二监辨识度的“全链条”教育改造模式。根据不同犯罪性质、特点和日常改造表现,构建“因人施教式”分类教育模式;结合民盟“黄丝带”等社会帮教资源,开展法律帮教、文化帮教、知识帮教等形式多样的“精准多元式”社会帮教模式;运用育伦电视台、广播站、育伦新报等平台,弘扬积极改造的文化主基调,形成处处有文化、步步有人文的“以文育人式”文化阵营模式;在组织罪犯家属进监开展亲情帮教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更有温度的特色模式,用“云帮教”“云寄语”的方式传递亲情的声音,千里寻路开展“一体两冀式”亲情帮教模式,打通了教育改造工作的“最后一公里”,监狱“全链条”教育改造模式已初具雏形。(刘永梅 朱蕾)

(责任编辑:孟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