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走进霍山县漫水河镇南庄村,成片的漫水河百合绿意盎然,长势喜人。
“已经跟一家公司签订了10块钱一斤的购销合同,全村按照30亩来算的话,除去人力工资、种子、肥料等成本,村级集体经济净增收30万元不成问题。”拔起一棵百合苗,看着已经长得像拳头大小的百合,南庄村党支部书记唐昌启高兴地说。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漫水河镇的群众就已有大规模种植百合的传统,并且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通过江桥大市场,漫水河百合受到上海人宠爱,成了他们舌尖上的美味。但自从2013年开始,因种种原因,百合价格一跌再跌,从高峰期的一斤十五块钱跌倒了一块多,导致村民积极性也随之一落千丈,百合种植逐渐走入低谷。令唐昌启意想不到的是,从2023年开始,百合价格却又“起死回生”。
缘何能够“春去春又回”呢?带着这个疑问,笔者走访了当地镇村干部、种植大户和农技专家,试图找到解开谜底的“金钥匙”。
从“宠儿”成“弃儿”
“十多年前,漫水河百合很‘风光’,镇上家家户户都种百合,中央电视台也专程来采访报道。”6月25日,漫水河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常务副站长胡家诺对之前的“繁盛”仍记忆犹新。
漫水河镇地处大别山腹地,生态环境优越,冬少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条件独特,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培育出的百合是同类产品中的精品。”胡家诺说。
该镇党委、政府也将发展百合产业作为助力村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从政策层面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奖励,群众种植百合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那个时候,漫水河百合一时风光无两,近一点的卖到了上海、武汉等城市,远一点的销往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胡家诺回忆说。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到了2013年,因为百合产量过剩,客商竞相压价,加上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困扰,导致百合销售陷入“寒冬”、进入“低谷”。“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当时有超过20万亩的百合产区,上海江桥大市场百合堆积如山,价格严重缩水,暴跌至一块钱一斤。”胡家诺说。
随着市场热潮的退去,漫水河百合发展背后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种球退化、土壤肥力流失、营销匮乏、行业恶意竞争、产业延伸不足等,众多原因叠加,导致漫水河百合一蹶不振。
“在那之后,很多人不敢再冒风险。种植面积从高峰期的6万多亩一下子缩减到2021年的不足1000亩。”胡家诺感叹,“漫水河百合成了鲜有人问津的‘弃儿’。”
转“危机”为“新机”
“百合既可入药,也是一味佳肴,具有润肺止咳、清热安神等保健功效。疫情过后,人们更注重身体健康。食用百合的人群也逐渐增多,这可能是百合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唐昌启分析说。
从2022年底开始,百合市场逐渐回暖。
“为进一步改善百合品质,特别是规避同一片土地连续三年种植就会感染病毒这个‘魔咒’,一些始终坚持种植的大户,不远千里跑去湖南龙山等地购回优质百合种球进行试种,结果喜获丰收,给百合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转机。”唐昌启说。
除了种球之外,土地也是制约漫水河百合发展的大问题。
“一方面,百合不耐连作,在同一片土地连年种植会影响品质和产量。另一方面,漫水河本地可供百合种植的连片土地不多。”胡家诺说。
为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不少种植户选择外出租赁土地种植。仅安徽广德、湖北英山等外县区的“飞地种植”面积,加在一起就有近4500亩。
“漫水河百合产业真正是迎来了新的春天!明年,我们还将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让漫水河百合走上更多人的餐桌。”漫水河镇镇长陈伟笑着说。(文:张金柱 王雨琪 来源:霍山县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