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喜之地—喜洲,位于云南大理市北部,东临洱海、西枕苍山,“五朵金花”的故乡,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被誉为中国白族风情第一镇。这里保存着世界上最好的“三坊一照壁”及“四合五天井”的白族庭院,拥有4A级景区蝴蝶泉公园、中国“白族第一村”周城等景区景点和民族传统手工艺扎染。
近年来,喜洲古镇旅游火热出圈,游客量呈现“井喷式”增长,日均游客约6500人(次)。面对喜洲古镇旅游热度迅速攀升以及游客数量激增的现状,大理市公安局喜洲派出所紧紧围绕“旅途有警、平安相伴”的目标,扎根“喜”地,勇立“洲”头,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深耕“旅游警务”为“大喜之洲”保驾护航,让海内外游客领略蓝天绿野、四围稻香、青瓦白墙、石路街巷的喜洲苍洱画卷,让千年古镇再现诗和远方。
“一个”品牌引领旅游警务“风向标”
喜洲派出所党支部深挖细掘“党建引领•五花斗妍”金招牌内涵实质,牢固树立“精品”意识,聚焦“打、防、管、控、服”公安职能职责,深化农村派出所党建工作新模式,将党建与旅游警务相结合,发挥党员民警的带头示范作用,用好大理市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资源,进一步增强派出所“向心力、凝聚力、团结力”,因地制宜打造“快警、田园警务”等旅游品牌,提升警务效能,用最亮“警”色守护喜洲最美景色。
“两种”服务助力旅游警务“主旋律”
做实“田间调解”。对于稻田内、田野间发生的涉旅事件,采取现场办公的形式,迅速介入快速处理,第一时间到现场调处化解,严防“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深化“田园服务”。根据旅游高峰、平峰、常态调整勤务模式,完善“点上守、线上巡、圈上固、面上控”的巡防格局,将服务触角延伸到田间地头,当好“活地图”做到“一口清”,不断构筑起和谐、平安、喜乐的“警民情”。
“三巡”勤务织密旅游警务“防控圈”
景区街面常态巡。将警力科学分工、编组沉入景区街面,完善“屯警街面、动中备勤、及时处置”机制,把警力部署到游客需求量较大的转角楼、喜洲麦田等重点位置。依托警务站和“快警点”,变“全时警务”为“实效警务”,变“被动警务”为“主动警务”,在游客密集的重点时段增强巡逻力度、加大巡逻密度、提高巡逻准度。重点区域联合巡。发挥群众力量,抓好“护村队、红袖标”等群防群治队伍建设,逐步构建起以派出所为龙头、群防群治为基础、技术防范为支撑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密集场所深入巡。在节假日旅游高峰期,统筹部署州、市公安机关下沉警力,紧跟治安实际做到警力跟着警情走,采取“车巡+步巡+驻守”方式常态化开展巡逻防控,实现“守一方安宁,护一方平安”的目标,让群众感受到警察就在身边的安全感。
“四项”机制打造旅游快警“新名片”
结合喜洲警情的规律和特点,建立“旅游快警”执勤点,不断打造“快速反应、高效处置、热情服务、文明执法”的“旅游快警”名片。突出“快”。按照“反应快、出警快、到场快、调处快、服务快”的“五快”要求,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做好警情先期处置和游客救助工作。强化“动”。树牢“出门即出巡、上街即上岗”的巡逻警务理念,让行走在稻田边、穿梭于古镇、巡逻在景区景点的“藏蓝”身影成为守护游客平安的温暖“底色”。深化“效”。本着“警力跟着警情走,巡防跟着治安走”的原则,构建市局指挥中心、派出所、“快警点”“三位一体”的指挥调度体系,做到第一时间到场、第一时间处理、第一时间反馈。勤务“实”。日均配置2名民警6名辅警,按照两班运行模式扎实开展古镇内社会面巡逻防控、群众救助服务、警情先期处置等工作,让反应“再快一秒”,让平安“再多一分”。“旅游快警”执勤点设立以来,累计投入警力143人次,处置警情41起,服务游客59次,现场调解矛盾纠纷19起,救助游客43起,产生了“一警多能”的效应,实现了“人游警在、人散警守”的画面,提升了派出所的快速反应能力。
“五力”齐发护航旅游警务“责任田”
彰显公安亲和力。用真诚的微笑、贴心的服务、便捷高效的工作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真正做好“一张笑脸相迎、一腔热情待人、一句好话送行”。形成严惩震慑力。坚持“零容忍”的姿态,着力打击揽客拉客、欺客宰客、强制消费等旅游乱象,营造顺心、安心、舒心的旅游治安和社会环境。加大场所整治力。对游客投诉较多的行业场所及从业人员,强化约谈、培训、处罚等监管举措,促使其守法规范经营。通过显性用警,科学布警,持续加大对人员密集场所的巡查力度,持续开展“见警察、见警灯、见警车”行动,最大程度确保“人干净、物干净、地干净”。强化风险防范力。加强同喜洲镇应急等职能部门的联动,针对性制定安全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面对面培训工作人员,教授如何正确开展日常安全检查,查找并整改各类安全隐患,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宣传发动力。与游客现场交流,传递防骗、防盗、防事故等相关知识,提高游客的安全防范意识,最大限度遏制各类事故发生。(人民日报 云南省公安厅新闻办公室)
(责任编辑:孟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