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国际马铃薯日”中国区云南活动举办

时间:2024-05-23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佚名

5月22日,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云南农业大学在大理洱海畔举行“马铃薯多样性洱海论坛”,开展新品种田间测产验收,以此作为中国区第二场活动,庆祝首个“国际马铃薯日”。

联合国大会于2023年12月宣布5月30日为“国际马铃薯日”,本次“国际马铃薯日”活动,来自全国各马铃薯研究单位的150多位专家学者,以“多样性资源托起未来希望”为主题,就马铃薯资源评价与利用、马铃薯品种多样性、马铃薯生产多样性、马铃薯消费多样性、马铃薯助力乡村振兴等议题进行了研讨,共同研究马铃薯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生活作出的贡献,旨在提高公众对马铃薯重要性的认识,推动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田间测产现场,马铃薯新品种“滇彩薯103”折合平均亩产4303千克,商品薯率98.11%,按当日地头收购价测算,亩产值达10619元。大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赵腾鹏介绍,大理市依托云南省科技厅重大科技专项项目,持续推进马铃薯新品种、新技术等成果落地转化,总结洱海流域早春马铃薯黑膜全覆盖高效栽培技术并推广应用,早春马铃薯平均亩产达3吨以上,增产效果明显。下一步,大理市将持续开展基于多样化消费的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及其绿色生产技术研究示范,推动马铃薯产业发展和市场对马铃薯的多样化需求,助力洱海流域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绿色转型。

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张慧介绍,云南农业大学的薯类作物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团队相继获批“省级薯类昆明种质资源圃”和“云南薯类生物育种与良种繁育工程研究中心”,选育薯类作物新品种20个,引进并审定的马铃薯品种“青薯9号”占云南马铃薯全年播种面积的20%以上,为云南第一大主栽品种。她介绍,云南农业大学与大理相关单位合作,将“青薯9号”配套“洱海流域早春马铃薯黑膜全覆盖种植”等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在冬春干旱、霜冻时有发生的情况下仍取得了增产增效的效果,该品种占大理洱海流域马铃薯栽培面积的95%以上。

现场专家介绍,云南的低纬高原立体气候,马铃薯资源和种植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并能够周年生产,形成了如转心乌、开花洋芋、剑川红、小糯洋芋等众多极具地方特色的品种资源,是云南第三大粮食作物,年种植面积约800万亩,产量1000多万吨,均位居全国第四。同时,中国马铃薯播种面积稳定在7000万亩,产量将近9600万吨,占全世界四分之一左右,稳居世界第一。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专家介绍,马铃薯品种数以千计,颜色、大小、口味和营养特性不尽相同,是仅次于稻米和小麦的全球消费量第三大粮食作物,全球共有159个国家种植马铃薯,种植面积达1780万公顷。世界每年马铃薯产量为3.74亿吨,是数十亿人的主食。全球目前约有5000个马铃薯品种,马铃薯的多样性对全球粮食安全和营养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云南省科学技术厅供稿)

(责任编辑:孟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