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派出所,在红军长征进滇第一站

时间:2024-05-15来源 : 中国网七彩云南作者 : 佚名

在美丽雄伟的赤水河畔,有一个质朴宁静的小镇,青山绿水之间的林荫小道上,苗族、彝族同胞的歌声若隐若现,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由远及近,处处洋溢着宁静与祥和。这里是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水田镇,1935年2月红军长征进驻云南的第一村就在此。

如今这片英雄的热土上,处处透露着不一样的红

昭通市威信县公安局水田派出所一代代民警,前赴后继、继往开来,践行着“担一份职责、保一方平安”的庄严承诺。他们将红色基因和为民宗旨记在脑里、刻在心中、融入血脉,薪火传承、生生不息。

“顺华,你最近咋样?”“魏所长,都挺好的……”4月19日,74岁的魏侦荣到水田镇办事,顺便到香树村看望了71岁的陈顺华,两位老人一见面,就热情寒暄起来。

46年前,28岁的魏侦荣到水田担任第一任派出所所长,肩扛维护治安、打击犯罪的责任,在水田一干就是14年。当时的水田偏远、闭塞,生活艰苦,在那个“通讯靠吼、交通靠走”的年代,魏侦荣不办案的时候就背着干粮走村入户,能做的做、能帮的帮,靠着自己的一张嘴、一双腿,他不觉间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枫”警,陈顺华就是那时候魏侦荣帮扶的第一批人。那时的陈顺华没有亲人、没有房屋,20多岁了还在流浪生活,魏侦荣得知他的情况后,立即向政府报告,给他盖了两间土坯房,从邻村给他说了一门亲事,看着他一天天把日子过了起来,两人也因此结下了40年的友谊,尽管都已经年逾七旬,魏侦荣还是会牵挂着这位“老友”。

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水田的青壮年们开始外出打工致富,越来越多的孩子留在村寨里成了“留守儿童”。水田镇辖区6所公办中小学中,这样的孩子占到了学生总数的30%以上。2012年,水田派出所围绕“生活有关爱、学习有帮助、行为有约束、安全有保障”目标,开始重点关心这些外出务工家庭的孩子,从最开始生活上的偶尔照顾,到后来划片区的帮扶,再到临时集中照顾,一直到今天的“一对一帮扶”,一代代水田民警的薪火相传,便有了“警察爸爸、代理妈妈”的故事。

“警察爸爸、代理妈妈”

26岁的陶聪敏来自当地的湾子苗寨,是水田派出所的一名辅警,她的妈妈名叫熊杰红,是寨里有名的“三八红旗手”,也是水田湾子苗寨的第一任“代理妈妈”。

“我十来岁的时候,警察爸爸和代理妈妈这个称呼就已经开始喊起来了。”说起母亲的故事,陶聪敏眼里总是闪烁着别样的光芒。在陶聪敏的记忆中,从她十三岁开始,母亲熊杰红便当起了第一任“代理妈妈”,家里的堂屋也成了民警与留守儿童“一帮一”的活动场地,给留守儿童购买学习用品,给孩子们辅导作业、讲故事的场景经常都会在自己家中上演。“每当警察叔叔和阿姨到来的时候,都会看见他们笑得很开心……”陶聪敏回忆着,她感受到了伙伴们发自内心的高兴,这些笑容也深深地感染着自己,大专毕业后,陶聪敏决定回到水田派出所当一名辅警,她也接过了母亲的班,成为了水田湾子苗寨的第二任“代理妈妈”。

2022年12月,28岁的李云接过前8任所长的接力棒,成为了水田派出所的第9任所长,这位年轻的所长在辖区孩子们的心目中,是像“爸爸”一样温暖的人。

紫薇和她的“李爸爸”

12岁的小紫薇1个多月的时候,爸爸就因意外去世了,不久后,妈妈也离开了她,紫薇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内心总是比别的孩子多了一份孤独。

李云得知紫薇的情况后,开始留意孩子的一言一行,帮她开家长会、放学后上门辅导作业,和老师沟通她的学习、给奶奶交代她的生活……不知不觉间,这些成了李云的家常便饭。2024年3月的一天,李云像往常一样给紫薇讲完作业后,开始和紫薇奶奶交流孩子最近的情况,不知道什么时候,紫薇悄悄跑到李云耳旁,用极快、极轻的声音叫了一声“爸爸”,等李云反应过来时,紫薇早已不见了踪影。

这一声“爸爸”,让李云既感动、又心疼……

如今,水田派出所的5名民警,依然重点帮扶着辖区40名这样的孩子,他们结合每个孩子的实际,制定了“241”制度、“四问一跟进”举措和“一桥两站”机制等不同的帮扶措施,2022年以来,实现了辖区未成年人“零”犯罪,涉校涉生案件“零”发生。水田派出所先后荣获集体嘉奖1次、集体三等功2次,2021年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先进集体”。

41年警民鱼水深情延续,41载栉风沐雨精神传承,一代代水田民警辅警根植“红”与“蓝”的血脉,用真心真情,守护着这片红色炙土,陪伴着这些纯真笑脸。

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云南省公安厅新闻办公室供稿)

(责任编辑:孟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