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计划建成下塘工业园、铜陵江北港铁路专用线;计划开通运营轨道交通4号线南延线、8号线一期;启动仰光片区、四里河左岸片区、龙高照片区等更新项目……
1月14日,记者从合肥城乡建设局获悉,大建设最新成绩单以及2024年建设目标思路出炉。2023年截至11月底,全市大建设项目竣工278项、在建958项,全面加速推进。
2023年取得哪些喜人成绩
市县连接更紧密
内畅外联的出行网络,是关系城市发展的重要“血脉”。
去年,全市各项交通建设计划强力推进,支撑城市空间从单中心向多中心、组团式、网格化转变,市县连接更加紧密。
经初步统计,2023年,合肥铁路建设保持领先,沿江高铁合武段、合新高铁、沿江高铁合宁段加速推进,高铁格局由“米字型”向超“时钟型”迈进,全市累计建成及在建铁路里程1066公里。
高速路网持续完善,“大外环”高速东环线(明巢高速)建成通车,北环线(宁信高速)、西环线(淮桐高速)火热建设中,全长283公里的“大外环”加速“闭环”,累计建成及在建高速公路889公里,高速路网由“一环六射”加快向“二环十七射多联”转变。
快速路建设进展喜人,宿松路快速化改造提前130天全线通车,刷新“合肥速度”;南二环西延开工建设,文忠路、桥头集路放行通车,累计建成及在建快速路316公里,路网结构由“环+放射”向“方格网+放射”演进。
轨道交通建设步伐提速,1号线三期与2、3号线延长线开通运营,运营里程突破200公里,累计建成及在建轨道交通333公里。
公共服务解民忧
在始信路充电综合体,合肥首个新能源汽车充电综合体项目自去年建成运营以来,有效缓解了经开区车主的充电、停车难,目前可满足千辆以上新能源汽车的需求。而且,这里提供餐饮、便利店、休息室等服务设施专属休息区,不仅遮风挡雨,司机们还能得到休憩放松。
回应民生关切,优化公服项目解民忧,大建设实现有序推进。
统筹建设一体化充电综合体,打造“充电+配套服务”新模式,新增大功率充电设施的同时配套餐饮、休息、驿站等服务设施。根据统计,年度建成公共充电设施2248个,全市已累计建成公共及配建充电设施约9.3万个,其中公共充电设施2.26万个,配建充电设施6.92万个,公交专用设施0.12万个。
去年,合肥巧妙利用狭小地块,大力推进立体停车设施建设,有效增加停车泊位供给,缓解周边及换乘市民停车难题。2023年截至11月底,已建成城市停车泊位106447个,其中公共停车泊位28768个,盘活共享停车泊位5000个以上。
此外,全市打通15条断头路项目并建成通车,14个项目在建。12处拥堵点已完工,4处拥堵点正在治理。
保障农村群众安居,320户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改造任务全部完成;排查农房安全隐患51万余户,C、D级危房全部完成整治。
2024年大建设将这样干
建立投资“赛马”机制治理问题及时向规建环节反馈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新的一年,大建设该如何结合民情民意寻找发力点,让城乡面貌发生更多可喜的变化呢?
记者采访了解到,2024年大建设计划已经有了目标思路。合肥将不断强化优化大建设工作机制,从上层决策及管理层探索新突破。
比如,建立大建设投资“赛马”机制,定期对各建设单位的完成投资情况进行排序通报。加强市级建设单位协调沟通机制,实现项目推进中“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类问题”。
调整项目实施主体,多渠道保障大建设资金,高效完成2024年大建设年度投资目标。建立健全规建治运转工作机制,实现治理问题及时向规划、建设环节反馈,规划要求延伸至中端建设和后期验收。
组建城中村改造办公室,各区、开发区比照市专班机制成立工作专班并实体化运行。按照结合城市更新片区改造和承接中央专项借款(专项债)两条腿走路的思路,对已经规委会批准实施的城市更新项目继续按原模式推进,剩余城中村模块根据不同政策要求灵活组合形成改造项目。
全向拉伸城市框架 计划开通轨道4号线南延线、8号线一期
新的一年,合肥人的交通出行、人居环境和生活品质等方面,也会迎来不少新期待。
大建设将以改革思路推进“1155”大交通计划稳步实施。转变谋划理念,优化建设时序,严控设计标准,严控改(扩)建项目。
计划建成下塘工业园、铜陵江北港铁路专用线,争取合宁合武直通线早日开工;全面推进大外环北环线、西环线建设,全向拉伸城市框架;开工建设宿松路南延、魏武路等重要快速路;计划开通运营轨道交通4号线南延线、8号线一期。
加速实施城市更新和城中村改造。扩大城市更新范围,重点将园博小镇、卫岗王卫、大铺头片区打造成为亮点示范工程,启动仰光片区、四里河左岸片区、龙高照片区等更新项目。
持续提升城乡建设品质。准备实施打通断头路15条,治理拥堵点15处;建成城市停车泊位10万个以上,其中公共停车泊位14400个以上,盘活共享停车泊位5000个以上,建设公共充电设施2000个。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吴奇
(责任编辑: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