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长丰(双凤)经开区:“凤”跃三十载 向国家级开发区冲刺

时间:2023-12-21来源 : 人民网-安徽频道作者 : 吕欢欢

经历三十年的风雨沧黄,才有今天的傲视群雄。

1993年,以三个村为起点,一颗希望的种子在这片大地上种下、孕育、发芽、拔节成长。

从一片岗冲之地到厂房林立,从“婴儿学步”到“年富力强”,曾经的滩涂荒田已崛起一个精致幸福新城区、一座县域经济“桥头堡”、一片产业发展新高地。

可以说,双凤30年的改革发展史,是一部敢为人先、埋头苦干、艰苦创业的奋斗史,它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书写了跨越腾飞的发展奇迹。

长丰(双凤)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秦传玉在接受采访时如是感慨,“而立之年正当年,意味着更多责任、更多担当、更多梦想,勇立潮头再出发。”

“岗冲之地”奋力冲向“国家队”

三十年,究竟有多重?

时间回溯到1993年,长丰(双凤)经开区正式成立,成为合肥对外开放的又一重要载体。彼时的双凤,从合肥铝厂以北的三个行政村开始“起笔”谋划,放眼之处都是不起眼的小村落,百业待兴。

“当初刚入驻双凤的时候,周边没有太多大型企业,不少配套也还没完全跟上。但现在一看,要啥有啥,优质企业和人才不仅来得多,也能留得住、待得久。”合肥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伊利集团投资建设的全资子公司,作为长丰(双凤)经开区的顶梁柱企业之一,也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贡献者。

合肥伊利相关负责人回忆,当初从合同签订到竣工投产,前后历时9个月,创造了当时项目建设中的“合肥速度”,令人惊讶。然而,这样的“合肥速度”离不开一个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当时,为了这个项目,长丰县成立项目建设协调领导组和18个专项小组,长丰(双凤)经开区过程中积极协调对接,对项目的审批、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省、市、县三级联动,供电、供水、工商、环保等单位主动服务,三个月缩短到20天办好了全部手续。

可以说,企业是与长丰(双凤)经开区共同创业、共同起步、共同发展的。

“我们2007年在双凤起家,中间搬迁至其他地方一段时间后,2012年又回到双凤。”安徽华信电动科技股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劲松告诉人民网安徽频道,作为本土企业,回到双凤“二次起跑”时发现,政策更惠企、配套更全面,在这片热土上,企业也不断在行业领域完成突破。

一年又一年,一批批企业慕名而来接踵落户,长丰(双凤)经开区渐臻佳境。

如今的长丰(双凤)经开区,是合肥北城发展的“火车头”,长丰县域经济的“排头兵”,也是合肥市“1331”空间战略规划中合肥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形成汽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食品、智能家居家电等优势产业,辖18个社区,常住人口约30万人。

变化的不单单是面积、人口、企业数量,随之而来的是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三十年来,长丰(双凤)经开区稳稳起笔,笔锋遒劲,多次进入安徽省开发区综合考评30强,连续五年在全省拟申请升级为国家级经开区的省级开发区综合考评中获得第1名。

目前,安徽省共有国家级经开区13家,处于国内第一方阵;拟升级开发区18家。秦传玉说:“去年末,双凤经开区的主导产业正式变更为汽车、装备制造、食品,实现了新旧动能转化,亩均效益提升。发展低碳循环经济,着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我们将继续向‘国家级’冲刺。”

产业立区崛起合肥新兴“增长极”

希望总是建立在荒芜之上的,双凤人的想象力与行动力一道铸就了一个个属于双凤的高光时刻。

“开发区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总会经历一段阵痛期,但阵痛之时亦是蝶变之时。”秦传玉回忆,长丰(双凤)经开区起步晚、基础弱、发展慢,必须坚持“产业立区”,从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两方面发力,构建创新驱动型未来都市产业体系。

时至今日,历经时间的反复淘洗,从当初铝厂以北的三个村为起点,到现在的18个现代化社区,如今的双凤可称得上是气象万千,“三主三新”产业架构起这片开发区的产业骨骼。

以比亚迪、中创新航等为龙头的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以荣事达、志邦家居等为代表的智能家居产业,以舜禹水务、恒大江海、恒鑫环保等为代表的高效节能环保设备制造产业,正释放着蓬勃发展的能量。

在此前,安徽舜禹水务股份有限公司登陆深交所创业板。这同时意味着长丰(双凤)经开区上市企业再添一家。“我们目标是‘十四五’末培育10家本土上市公司,这是要培育的‘十朵金花’。”秦传玉对于企业培育信心满满,“我们还要培育‘十大金刚’企业,目前已有鸿路钢构和京东两家过百亿企业,力争培育十家百亿企业。”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30年的实践证明,高端制造业为长丰(双凤)经开区后发追赶、弯道超车提供了最具创新活力、发展潜力的产业支撑,也为他们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最直接的路径。

为此,长丰(双凤)经开区从“专精特新”与赋能科技创新谋篇布局。

在安徽舜禹,建筑错峰智慧供水技术已是行业首屈一指的存在;在安徽中源控股,全封闭声障则为行业领军。目前,长丰(双凤)经开区涌现出一批卓越的“小巨人”“单打冠军”。

随着安理工科教产融合园、双凤智谷二期、北城之心等项目的加快建设,智慧农业谷、中国科大国金院长丰科创基地等创新平台的加速推动……长丰(双凤)经开区产业成色含“金”量更足,含“新”量更浓。

产城融合打造宜居宜业新城区

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再高端也是空转。近年来,长丰(双凤)经开区累计投入153.6亿元完善城市功能,补齐民生短板,合理布局生产、生活和生态三大空间,刷新城市颜值,力促产城融合,实现等高对接主城区。

空中俯瞰,繁花似锦;漫步城区,抬头见绿、起步闻香。楼在景中,人在画中,满眼尽染绿……行走在长丰(双凤)经开区大街小巷、街角路口,生产火热、生活幸福、生态美丽的美好场景随处可见,开发区将产城融合注入边边角角。

早在此前,长丰(双凤)经开区就已收获了一批“国字号”荣誉:国家级第二批创业创新特色载体、国家级文明单位、国家级绿色生态园区、国家级数字智慧园区、国家级绿色低碳示范园区等。

特别近年来,一批批外来务工者、高素质人才来到这里投资、兴业、定居。为了让“新双凤人”安心工作、惬意生活,开发区想方设法提供良好的生活配套设施,不但有较为完善的交通、教育、医疗、就业等硬环境,还为“新双凤人”提供可以购物、娱乐、休闲的软环境。

“桐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如今作为准国家级开发区,长丰(双凤)经开区还力避“产业孤岛”形象,已全面启动吃喝住行等多个维度项目建设。

今年以来,长丰(双凤)经开区完成凤庆路等5所幼儿园和金川路口袋公园等5个室外健身点建设,宇桥等4个老年助餐点投入运营;长丰县中医院南区竣工,双凤医院新区投入运营,引入优质资源与市人民医院成立医共体,未来,一系列医疗资源的布局,让长丰(双凤)经开区“小病不出社区,大病不出开发区”。

上风上水上北城,在双凤的三十年中,虽有不同却不尽相同:不同的是园区产业主攻方向,相同的是立足科创加快产业迭代进化的信心;不同的是城市提档升级路径,相同的是完善配套助力产城融合提速的决心。正是这些相同与不同的积淀,才成就了这三十年的重量。

长丰(双凤)经开区的这三十年,重如永恒。

(责任编辑:沈晔)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