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西川乡党委着力构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探索使用“党建一张网”“一村一辅警”“遇事找组织”“毗邻党建”等做法,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的热难点问题。但由于西川乡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社会矛盾复杂多样,矛盾纠纷化解难度大,网格员以村“两委”为主,提供服务能力不足,存在治理力量薄弱、治理理念不够先进、治理的科学性、协同性不够等问题,导致基层治理工作实效不突出,风险隐患依然存在。市县两级选派乡村振兴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队,以党建凝聚“新”力量,用“四心”工作法让基层治理更加多样化、优质化、科学化和人性化,真正把组织优势转化为了治理优势。
“25年了,我们的这个心结总算是解开了,太谢谢你们了!”年逾七旬的西川乡竹山村村民沙某某激动地表示。
一起长达25年的矛盾纠纷,在西川乡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队的帮助下得到有效化解,解开了他多年的心结。西川乡自“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不断充实基层治理力量,有效化解了经济纠纷、婚恋纠纷、邻里纠纷、土地纠纷、交通事故等20余起基层矛盾纠纷。
“耐心”了解情况,做群众的“创口贴”
“你们不是天天在普法吗?沙力河村的沙某某25年前欠我的钱到现在都还没有付,请你们帮我要一哈。”年逾七十的西川乡竹山村村民沙某走进西川乡司法所,情绪激动地向工作人员说道。工作人员立刻将老人扶到办公室沙发上,一遍安抚情绪,一遍了解案情,由于老人年纪较大,对事件陈述模糊,工作人员耐心询问近1个小时,才大致了解案情。按照“信息采集上报”机制要求,工作人员了解案情后,及时采集填写了案情信息和当事人信息,并将情况报告至综治中心。
据了解,1998年11月,沙力河村村民沙某某在竹山村向沙某购买了54只山羊,双方口头约定待沙某某今后将山羊向外出售后再向沙某支付购买山羊的费用,但两人未签订任何纸质的协议或欠条。沙某称,事情已经过去将近25年,但沙某某一直未支付山羊购买费,沙某所在的竹山村刚好进行过一场“院坝会”形式的普法宣讲活动,他了解到乡里也在排查各类矛盾纠纷,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综治中心反映情况,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工作队员的耐心细致让他印象颇深。
“细心”分析研判,做案情的“手术刀”
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工作队的队员了解情况后,立即联系沙力河村沙某某,并联合司法所和派出所开展人民调解。经电话联系,沙某某承认确有购买山羊一事,但拒不承认存在欠款。经过背对背调解不成后,综治中心决定将两人约在一起进行当面协商。双方到现场后各执一词,都称自己有证人可以作证,而经司法所工作人员多方打听,因事发久远,当事人所提及的证人均已无法对该事件作出清晰的陈述,且两位当事人均为70岁老人,对事件陈述模糊,均不能作为事实依据确定该笔款项是否已清偿。按照“情报研判预警”机制要求,综治中心对该案进行风险定级,认为案情简单、矛盾激化可能性较小,定为“低风险”案件。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工作队员经过分研判认为,该纠纷法律关系简单,沙某某购羊欠款情况大概率存在,但是主要问题在于发生时间久远,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建议依据现有证据,鼓励适当赔偿,促成双方当事人和解。
“专心”包案化解,做矛盾的“润滑剂”
按照西川乡党委“包案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要求,该案由综治中心副主任、司法所长和启宇负责包案化解。考虑到双方当事人年龄较大、行动不便,和所长带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队成员和村委会干部分别到两位老人家中进一步了解情况,并通过解读《民法典》相关条款进行针对性普法,鼓励当事人通过调解方式,自主协商解决纠纷,村委会也用“彝族习惯法”和村规民约劝解当事人“睦邻友好”。终于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综治中心派车将当事人接到乡综治中心进行了面对面调解,最终两位老人决定互相谅解,各退一步,自愿达成协议,由沙力村沙某某补偿了竹山村沙某部分金额。两位老人解除了多年来郁结在心中的不快,积压数十年的心结,终于解开。
“恒心”定期回访,做纠纷的“跟踪器”
本案从接案到化解用了8天时间,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工作队员按照西川乡党委“周分析、月研判、季调度、年检查”动态排查管理要求,根据清单对已化解案件进行回访、巩固成果,每周五,工作队员都会跟进案件后续是否还有隐患,并通过村委会了解案件当事人状况,适当进行回访。次月下旬,西川乡综治中心在“月研判”中再次研判该案,经研判认定已经消除风险后,将案件移出管理清单。
开展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以来,西川乡以党建凝聚“新”力量,四“心”治理显实效。近5年来,西川乡始终保持命案及恶性刑事案件、群众闹访及赴省进京上访的“零发生”,全乡社会持续稳定、治安秩序良好,为乡村振兴工作打下了良好的法治基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西川乡综治中心供稿)
(责任编辑:孟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