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落细落实,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人大常委会在全区11个街道、镇全面推进党建引领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点建设,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有效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转化为具体生动的民主实践。
“强化”政治引领
包河区人大常委会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推动构建“党委领导、党政统筹、部门协同、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指导各街道、镇按照党(工)委书记牵头抓总定期督查、行政负责同志具体组织实施、人大抓好督促落实的分工,明确职责任务,制定基层实践点工作方案和任务清单。
区人大常委会组建5个联系指导组,实行常委会组成人员定点联系,指导各街道、镇因地制宜开展渠道建设、平台建设和制度建设,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理念、运行程序、规范要求在基层落细落实。截至目前,各街道、镇聚焦民生实事、基层治理、环境保护、法治建设等重点工作,制定任务清单200多项,并逐渐落实。
“要坚持融入大局、嵌入程序、纳入制度,扩大群众有序参与,保证群众依法常态化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全过程、各环节。”包河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焦长华在指导包公街道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点建设时强调。
两年来,各基层实践点不断探索创新,逐渐建立完善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通过规范运行61个人大代表工作站(室),搭建党群议事会、“大共治”例会、群贤商事会等民主协商平台,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人大离得很近、民主就在身边。全面落实街道选民代表会议、民生实事项目票决(票选)等制度,推选产生选民代表614名,票决(选)民生实事项目111个,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民主决策。探索建立由居民代表组成的各类小区“专委会”、“红色小管家”等自治队伍,组织居民在平安建设、环境秩序、矛盾化解等方面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建立健全执法公示、重点工作民主评议、党务居务公开等制度,促进民主监督有序规范。
“多样化”实践渠道
包河区人大常委会将畅通民意表达渠道,丰富平台和载体,作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抓手。突出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创新打造功能型代表活动室,优化完善枢纽型代表工作站。在街道警民联调室成立的人大代表工作站、疫情防控期间在居民小区门口设立的“人大代表执勤点”、代表(金棕)个人工作室等,位置明显、形式灵活、功能多样,群众“找得到”“进得来”“坐得下”,代表工作站(室)逐渐成为家门口看得见、可信赖、常态化的民主议事和矛盾化解平台。
为充分发挥代表在推动全过程人民主中的桥梁纽带作用、模范表率作用、监督支持作用,去年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推进人大代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实施意见》,对代表参与社区治理、走访联系群众、开展“聚民意,惠民生”行动、推动民生实事项目、履行监督职责等任务进行明确,为代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推动全过程人民主提供方法和路径。两年来,组织代表走访群众,倾听民意民声,提出意见建议4900多条,梳理交办651件,协调解决交通出行、卫生环境、水电基础设施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90多个。
搭建常态化民主议事载体,让群众找得到人、说得上话、议得成事。逐渐建成一批如方兴社区“暖兴工程”、万年埠街道“阳光书记见面会”、同安街道“民声议事园”、常青街道“仰光群贤商事会”、义城街道“有事好商量”迎邻议事会等民主议事载体,紧紧抓住“两代表一委员”、居民代表等骨干力量,组织行业代表、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等加入,形成多方联动、凝聚合力的民主共治格局。坚持“覆盖街镇社区、融合线上线下”,依托包河区“大共治云平台”,融入社会治理智能化应用场景,链接民主民意直达通道,促进意见建议一键转办、办理进度实时反馈、办理结果民主评价。
“常态化”实践路径
“家里的窗户往里开不安全,能否做成平移窗户?”“建议将小区里的架空层做成居民活动空间。”“小区有不少边角空地,利用起来能增加不少停车位。”……在常青街道油坊岗社区“睦邻•老书记工作室”内,南庭芳小区居民代表们正在热烈参与新家的“规划设计”。
围绕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区人大常委会指导各实践点不断探索实践方法,常态化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扩大群众有序民主参与,做到民事民提、民事民决、民事民评,真正取得实效,带来民生福祉。
在油坊岗社区南庭芳小区回迁安置工作项目启动前,常青街道党建引领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点召开居民代表会议,讨论回迁方案,征集民智民意,积极采纳合理建议,并公布回迁安置方案和意见来源。项目建设中,成立质量监督小组,每周组织两次“开放日”活动,由回迁居民中选出“懂行”的居民代表,对工程建设质量及进度进行监督,经过一次次“挑刺”、协商、整改和反馈,小区的品质和功能得到了全面提档升级。项目建设完成后、分房前,成立分房安置民主监督小组,全程参与房屋验收移交、房源确定、抽签顺序和抽签结果确认等工作,对分房进行全过程监督。通过保障群众事前有权表达、事中有序参与、事后有效监督,南庭芳小区由“安置房”变成“安心房”。
“具体化”实践成果
包河区人大常委会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不断优化民生实事公开发布、意见收集、议前调研、协商表决、执行监督、反馈公示等环节,以民声定民生、让实事能实施,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实践案例。
包公街道宁国新村社区集装箱小区建于上世纪90年代,因年久失修,存在路面坑洼不平、墙皮斑驳脱落、下水管道堵塞、停车位不足等问题,给小区居民正常生活带来极大困扰。针对群众诉求,包公街道将集装箱小区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列入街道党建引领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重点任务清单。首先是广泛动员“聚民智”,坚持改造前问需于民。通过多种形式征得居民意见建议30余个。经过3轮意见征集、修改方案和意见反馈,最终确定楼顶防水改造等基础类改造项目3个,非机动车停车棚迁址、停车位增设、路灯亮化等提升类改造项目5个。
其次,多方参与“盯过程”,坚持改造中问计于民。由社区党委牵头建立监督小组,聚焦改造过程管理、主体责任落实、工程进度和质量,建立“周调度”工作机制。监督小组的主体成员是居民代表,他们发挥对小区“人头熟、情况明、问题清”的优势,对施工改造过程中发生的噪音污染、文明施工等问题进行调解,在施工方、社居委、居民群众之间架起一座有效沟通的桥梁。
再次,民主评议“论得失”,坚持改造后问效于民。在2022年9月完成400米的雨水管道铺装、1个危旧车棚拆除改装工作后,街道组织召开民主监督活动情况通报暨专题评议会,既肯定前期成果,又研究解决下一步工作难题,持续推动改造工作与后续管理紧密衔接。
烟墩街道在滨湖家园环境提升工作中,深入调研了解需求,多方协商制定方案,全程监督实施;方兴社区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组织群众全过程参与,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实现了从消极反对到主动要求的转变……包河区各基层实践点通过汇聚全过程民意、保障全过程参与、建立全过程机制,两年来已协调解决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和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300多件,党建引领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点已成为该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鲜活载体和响亮品牌。(合肥市包河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周珊)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