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环巢湖湿地成为合肥生态文明建设靓丽名片

时间:2023-10-11来源 : 合肥日报作者 : 潘子璇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重要的生态系统,是生命的源泉,在调节城市气候、改善城市水体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放眼合肥,老百姓身边的湿地越来越多,越来越美。

环巢湖十大湿地串珠成链,湿地生态效益逐步显现,环巢湖湿地成为合肥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标志性工程和靓丽名片。

美景如画  打造绿色生态空间

在巢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进入盛开期的粉黛乱子草如烟似雾,“粉色花海”为一旁的湿地增添了几分斑斓。湿地上,时不时能看到成群的水鸟,在水面划过。沿岸的步道上市民或漫步或骑行,人们在这里亲近自然,惬意享受着城市里的亲水空间。

巢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坐落于包河区巢湖之滨,主要由巢湖北部水生植被生长床和浮游生物的集中分布区、塘西河两部分组成。作为“城市之肾”,巢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是重要的生态屏障。

湿地公园三分建,七分养。巢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负责人王健表示,公园秉承生态优先和创新绿色发展的理念,充分遵循“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始终坚持湿地综合治理,对湿地予以保护和恢复,累计完成湿地修复面积5000多亩。

“这几年,湿地鸟的种类和种群数量显著提升,斑嘴鸭、绿头鸭、赤麻鸭、白骨顶、黑水鸡、红嘴鸥……多种冬候鸟选择湖滨湿地作为栖息地越冬,水鸟种群数量达到2000只以上。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巢湖环湖鸟类多达358种。”王健表示。

湿地植物种类也逐年增加。经不完全调查发现,自2019年到2022年,巢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内野生维管束植物从67科264种提升到79科314种,湿地植物物种显著提升。

“近两年,公园增添了生态公厕、休闲座椅、自助售卖机等多项便民服务设施,区域内超过100万平方米的草坪为游客提供了休闲、露营的好地方,年接待游客超过300万人次,真正做到了让湿地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生态空间。”王健说道。

生态蓄洪  力保城市安澜

金秋时节,在肥东县长临河镇十八联圩湿地,草木丰茂,鸟儿翱翔,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铺展开来。

十八联圩位于巢湖北岸肥东县长临河镇境内,东接十八联圩新河,北依沙河,西靠南淝河,南临巢湖,规划总面积27.6平方公里,为保护巢湖、改善其生态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

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这几年,东方白鹳、黄胸鹀、青头潜鸭等众多珍稀鸟类选择十八联圩生态湿地作为迁徙的“驻足点”与“中转站”。截至2022年12月,共调查到鸟类117种,其中新增鸟类54种;调查到鱼类64种,其中新增鱼类28种。

“三年来,十八联圩已经修复湿地接近2万亩,形成水下有草、水中有鱼、水上有鸟的自然生态风貌。”十八联圩生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家政介绍。

洪水来袭时,能当蓄洪“大水缸”,保护城市安澜;平常年份里,能做生态“净化器”,成为巢湖岸边的生态风景线。十八联圩定位为“生态湿地蓄洪区”,除了生态涵养功能外,湿地蓄洪功能也逐渐完善。

李家正将一杯水缓缓倒入微缩的湿地模型。“你看看,这杯水就像一场大暴雨,此时湿地就是一个大型蓄洪水库,储存过量的降水,等到其他地方水量不足时,水再缓慢均匀地从湿地流出来。”李家政形象地比喻道。

据了解,目前正在建设的生态湿地蓄洪区工程,总蓄洪水量1.09亿立方米,预计明年5月全部建成。应急蓄洪时,可降低巢湖洪水水位约14cm;当南淝河出现超标准洪水时,可降低合肥主城区洪水水位约20cm,能有效缓解主城区防洪压力,力保城市安澜。

(责任编辑:沈晔)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