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位于中缅边境的勐马镇炎热潮湿,勐马镇隶属于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县,三年的疫情让这个原本车水马龙的地方略显冷清。也正是在三年的疫情背景下,一个叫“扎倮”的名字被当地各族民众记住。
今年5月,云南省普洱市委政法委员会副书记王昌鸿被评为全国党委政法委系统“新时代政法楷模个人”。近日,采访团来到普洱市采访王昌鸿,跟随着他28年的政法工作步伐,走进了这位边境政法干部的“百炼钢”与“绕指柔”。
工作中的“百炼钢”
从事政法工作28年,王昌鸿处置过许多危机重重的群体性事件,也奋战在涉恶团伙犯罪处突战场,这个在工作中钢铁般的男人从未退步。回忆起一次处置突发事件的现场,王昌鸿描述的云淡风轻,却让身边的同事现在仍然心有余悸,“王副书记被情绪激动的少数民族用梭镖抵在后腰,他沉着冷静地与他们进行严正交涉,最终成功处置这次紧急突发事件,脱险时他的衣背已被汗水浸透,一道血痕显现。”
2020年底,由于特殊的区位,普洱市面临着严峻复杂的疫情形势,王昌鸿踊跃报名参加普洱市首批强边固防突击队,主动选择在条件最艰苦的中缅边境勐马镇的防控点开展工作。据介绍,王昌鸿所在的防控点海拔2603米,是普洱边境海拔最高的地方,终年云遮雾绕,水、路、电、通讯和太阳光“五不通”。王昌鸿到达后,立即组织大家动手清理树木、平整地块、搭建铁皮房,挤着睡18人的大通铺。夜晚风寒刺骨,他就按照年龄大小把队员安排在里面,自己坚持睡进门风口位置。值守点蚂蟥叮、蚊子咬,巡逻路毒蛇当道、野兽出没,他总是走在最前面,手持砍刀开路,搬来石头垫路。
勐马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锁罕期间负责当地的后勤保障工作,与王昌鸿接触特别频繁。她讲述到,“每次王昌鸿回到镇里指挥部开会,他都是浑身泥土、一身疲惫,但一开会他又精神起来,每次开完会都顾不上吃饭就赶回防控点,最晚的一次开会结束已经是次日凌晨1点多,他还坚持赶夜路上山。”
锁罕介绍,王昌鸿在防控点工作压力大,家庭的事基本管不了,就连孩子中考也没能陪同、母亲下葬也没能回去送上最后一程。“好几次王昌鸿副书记单位有急事,同事又联系不上他,只好把电话打到我这,我再找机会转告”。
锁罕说,“只要有王昌鸿副书记在,我们就放心了,各种问题矛盾都能迎刃而解。当时,从各地前来支援疫情防控的突击队员很多,因为条件十分艰苦,很多队员在后勤保障上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我们一方面想全力满足每位队员的要求,一方面还得从实际出发做好统筹工作,经常面临左右为难的尴尬,每次都是王昌鸿副书记通过协调、沟通把问题解决”。
生活上的“绕指柔”
在工作中坚强、勇敢、担当,却在生活中流露出对群众、对同事最柔情的一面。
王昌鸿特别善于融入群众做工作。虽然听不懂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但在勐马镇开展强边固防工作时,王昌鸿很快就跟当地民众打成一片,“扎倮”这个名字也正是当时王昌鸿给自己取的。
强边固防突击队员们跟家人聚少离多,节假日也很难与家人团聚。作为“好大哥”,虽然自己也面临照顾不了家人的现状,但王昌鸿依然用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关心着身边的同事。锁罕介绍,王昌鸿只要抽出一点空闲时间,就会下厨招呼大家,过年则是带着大伙包饺子,让这些不能回家团聚的队员也感受到节日气氛。
在宁洱县任职期间,为了集中处理好群众上访问题,时任宁洱县委常委、县委政法委书记的王昌鸿把手机号码公布给上访群众,不论谁打电话他都第一时间接听,认真听取群众意见。王昌鸿经常说,“与老百姓的关系越来越近,才能有效处理各种问题”。
28年前,还在镇沅县人民检察院起诉科工作的王昌鸿是一名政法新兵,“有一次办案天不亮就出门,天黑了才到目的地,老乡一直蹲在家门口等我们到来,看着老乡期盼的眼神,就能想起自己肩上的责任有多重”,当时一次次翻山越岭徒步办案时见到走访对象的情形,成为了永远激励王昌鸿前行的初心,直至今天王昌鸿一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政法干部的初心与使命。(保旭/文 普洱市委政法委供图)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