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创新协同、产业协作、设施互联、开放共赢、生态共保、民生共享、机制创新……近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2027年、2035年总体目标,设置28项具体指标;同时,围绕8个领域提出70条具体举措,设置14个重大工程、行动专栏。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五年里,安徽借上长三角的“东风”,搭上一体化的“快车”,以“上进生”的奋力姿态,在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上迈出了更大步伐。在未来的五年、十年里,安徽将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书写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答卷”?
共推技术攻关、共建创新平台、共享科技资源
《意见》提出,共同打造深度融合协同创新体系。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深化“两心同创”,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安徽中心,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科大硅谷”、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推动科创金融良性互动,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充分利用长三角创新资源,共推技术攻关、共建创新平台、共享科技资源,加快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在8月25日召开的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武海峰介绍,将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安徽中心。以“科创产业”为引领,以“科大硅谷”为依托,创新人才团队引进、科研项目支持等体制机制,链接沪苏浙资源,打造高能级开放创新平台。
同时,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以“揭榜挂帅”方式与沪苏浙协同实施联合攻关项目。围绕基础研究设立重大创新指南项目,联合提升长三角基础研究科学水平;举办长三角创新挑战赛。采取“安徽出题、沪苏浙解题”模式,以“发榜”“比拼”等方式,促成技术需求与解决方案精准对接,通过大赛引导企业开放式创新。
此外,组建长三角区域创新联合体。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长三角区域创新联合体,开展有组织协同创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搭建科创产业融合平台。在沪苏浙建设一批“科创飞地”,推行“研发在沪苏浙、转化在安徽”模式。建设覆盖省、市、县(区)三级的安徽科技大市场体系,联合培养技术经纪人,打造长三角地区一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主动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
《意见》明确,将合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度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坚定不移做大做强汽车“首位产业”,加快壮大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布局。打造长三角“大粮仓”“大厨房”,提升区域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度假“大花园”。
今年7月,安徽省提出将汽车产业作为“首位产业”,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强省,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速。“以‘先进制造业集群’为主抓手,围绕我省汽车‘首位产业’和光伏储能、新型显示、智能家电等优势领域,联动沪苏浙,加快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出一批高端产品、形成一批中国标准,实现产业布局更加科学合理、科技创新更加紧密融合、资源利用更趋集约高效。”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一级巡视员柯文斌介绍,除此之外,还将面向沪苏浙开展产业链供需和要素对接“百场万企”活动,促进长三角地区企业订单扩量添新;面向沪苏浙引进一批优质服务商资源,更好赋能我省制造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推动长三角交通基础设施快联快通
《意见》指出,共筑长三角高水平基础设施网络。坚持适度超前、协同推进,加快建设联结长三角、辐射全国、通达国际的大通道大枢纽,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和世界级港口群,深化区域能源水利合作,进一步放大安徽区位优势,服务和支撑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加快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构建畅通高效的省际高速公路体系、进一步畅通省际航道……据省交通运输厅一级巡视员徐敬启介绍,安徽将继续加快建设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的现代轨道交通体系,共同完善长三角地区高速铁路环状布局,优化普速铁路网络。未来五年计划新增高铁1000公里以上、总规模稳居全国前列,新增铁路省际接口7个、总数达到21个,铁路网和高铁网分别覆盖95%、83%以上县(市)。
聚焦贯通、加密、扩容,提速高速公路建设。根据规划,到今年底,省际高速公路待贯通路段全面贯通;到2024年,全面实现高速公路“县城通”,到2027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500公里以上,居长三角第1位;新增省际高速接口3个、总数达到22个以上;合宁、宁洛、宁马、宣广等省际高速公路主通道实现八车道通行;探索打造连接宁波-杭州-上海-南京-合肥的“Z”字型智慧高速公路示范通道。
省际航道方面,放大我省“沿江达海”的独特优势,做好“向海而兴、借船出海”开放文章。推动长江干线安徽段深水航道建设,完成淮河干流航道整治,充分发挥江淮运河航运价值,增强主通道通航能力,实现江淮联通、双线出海。进一步畅通芜申运河、水阳江、新汴河等省际航道,全面融入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巩固完善“一核两翼”集装箱运输体系,推动实施上海港省内主要港口内河集装箱中心项目,让“出海口”通到“家门口”。(中安在线记者 史睿雯 许梦宇)
(责任编辑: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