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保山施甸县探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路径

时间:2023-08-23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佚名

2023年以来,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在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工作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构建工作体系、建强阵地队伍、整合多方力量、依托科技赋能,全力抓实源头治理,全面起底存量矛盾、动态排查增量纠纷、集中攻坚化解突出风险,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为推动平安施甸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着眼“新”格局,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

党建引领提质效。坚持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明确了“夯实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组织根基、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责任机制、建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一线队伍、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健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服务体系、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全周期管理”等6方面重点工作任务,细化工作措施24条,出台系列文件12份,全面压实工作责任,明确责任单位、责任领导,有效提升全县城乡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

网络贯通疏堵点。全面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面上开花”的立体化调解格局,纵向上依托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打造县、乡、村三级标准化“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153个,形成施甸县“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诉源治理+法律援助+检察服务”多中心一体化运行模式等创新经验;横向上不断拓展人民调解领域,提高交通、劳动、医疗、物业、退役军人事务等重点行业、重要领域人民调解组织覆盖面,成立住建、道路交通事故、妇女儿童等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委员会9个;面上持续发力,打造三人调解室、老赵调解室、金斗调解室等明星调解室,将调解阵地前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实现了动态化排查、闭环式管控、多元化调处,县、乡(镇)、村(社区)三级三中心互联互通,多层次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完善机制促成效。健全完善全覆盖排查机制,实行村(社区)每周、乡(镇)每半月、县级每月矛盾纠纷拉网式排查制度,广泛组织发动基层政法委员、村(社区)干部、人民调解员、网格员,深入网格,常态化排查各类矛盾纠纷,确保风险隐患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协调化解。今年以来,通过全县各类调解组织共排查出矛盾纠纷1556件,调解成功1193件,调解成功率达76.67%。健全完善全角度预警机制,将排查出的矛盾纠纷,根据其性质、积累时间、冲突程度、当事人情况进行综合研判,从高到低划分为“红、橙、黄”三个预警等级。对“红色预警”矛盾纠纷进行预警通报,开展针对性联动调处,实行属地疏导稳控,确保不反弹、不激化、不升级,实现案结事了。县综治中心共发出预警通知4份,并第一时间进行多方协调化解。健全完善全方位解纷机制,建立乡镇司法所、派出所、人民法庭和综治中心“两所一庭一中心”衔接联动化解矛盾纠纷机制,组织开展矛盾纠纷“大起底大排查大化解”专项行动,协同做好心理疏导、教育稳控、关爱帮扶等工作。健全完善全链条监督机制,县人大常委会将贯彻落实《云南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列入年度执法检查重点工作,对部门联动构建“大调解”格局,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协同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化解合力进行监督。

建强“主”阵地,打造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核心

 片区联动打造“一体两翼”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制定《关于成立施甸县“一体两翼”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全面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的意见》,建立以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为主体,南北两个片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为辅助的“一体两翼”工作模式。南片区以姚关法庭为枢纽,联动旧城乡、酒房乡、姚关镇、万兴乡、摆榔乡5个乡镇;中片区以县法院为枢纽,联动甸阳镇、仁和镇、何元乡、木老元乡4个乡镇;北片区以由旺法庭为枢纽,联动太平镇、水长乡、由旺镇、老麦乡4个乡镇,充分利用法院、法庭资源优势,对全县13个乡镇的疑难矛盾纠纷按南、中、北三个片区分别进行排查、信息采集、案件分流、包案调处、督查督办、结案回访等,实施联动调处,让群众“只进一扇门,快速解纷争”。同时,对符合司法确认的矛盾纠纷就地开展司法确认。今年以来,通过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调解的纠纷共871件,调解成功579件,调解成功率66.48%,司法确认500件。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受理纠纷总数占全县的55.98%,成为施甸矛盾纠纷化解的核心力量。

强化融合打造基层治理服务平台。制定《施甸县加强乡(镇)、村(社区)两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方案》,实行综治中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三心合一”,采取“1+2+N”模式,按照“十有七个统一”标准,建成一站式综治中心示范点县级1个、乡镇级13个、村(社区)15个,突出建管并重,探索出了“党委政府领导、政法统筹协调、司法示范引领、部门联动合力,纠纷多元化解,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社会调解多元联动化解,从源头上避免调解未果和久拖未决案(事)件发生。同时,对短期内无法化解的矛盾纠纷采取稳控措施,落实包保责任人制度,网格员、村干部、挂村领导、派出所、司法所定期不定期走访,了解当事人动向,释法析理,提供法律服务,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今年以来,各级综治中心组织化解婚姻家庭、经济合同、损害赔偿等各类矛盾纠纷685件,调解成功614件,调解成功率达89.64%。

网格管理打造基层治理最小“细胞”。制定《施甸县加强城市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施甸县网格员队伍管理办法》,打造“多网合一,一网通建、一网统管、一网共享”的全科网格。将7个城市社区划分为40个城市网格,其余划分为1283个农村网格,配齐配强139个专职网格管理员,30名城市专职网格员,1283个兼职网格员,创新网格化管理,明确网格员任务清单,统筹抓好疫情防控、防汛减灾、安全生产、人居环境、矛盾排查、风险化解等各项工作。今年以来,全县网格员共上报处置矛盾和事件47453件,累计为群众办事74589件,实现了资源在网格整合、要素在网格集中、服务在网格进行、任务在网格落实、矛盾在网格发现、问题在网格解决。

做好“广”文章,整合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力量

建立访调对接。落实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事事有回音”要求,常态化开展“领导接访下访”活动,实行信访纠纷包案制度。制定“访调对接”工作流程图、信访事项人民调解协议书等操作规程,不断推进“访调对接”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流程化。今年以来,共接待来信来访295批386人,信访案件及时受理率达100%,按期办结率达100%,信访部门群众满意率93.55%,责任部门群众满意率91.80%。

建立公调对接。在全县13个派出所设立驻所调解室,并与乡镇综治中心、司法所、民政办、妇联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各派出所将受理的一般性民事纠纷及轻微治安案件先行分级梳理,规范完善案件分流移交流程,实现案件的全流程协同联动,切实做到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今年以来,全县13个乡镇派出所共排查矛盾纠纷693件,调处成功680件,调处成功率达98.12%。

建立诉调对接。充分发挥“一体两翼”多元化解机制作用,借助县法院和姚关法庭、由旺法庭优势,相关行业部门入驻,完善诉讼与仲裁、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商事调解、行业调解,以及其他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之间的衔接机制,邀请特约调解员参与调解,实现信息备案、委托调解、委派调解、“调解+司法确认”全流程服务。今年以来,全县诉前调解案件614件,调解成功457件,司法确认301件,调解成功率达74.43%。

建立检调对接。县检察院在办理轻微刑、事案件、民事申诉案件及涉检信访案件过程中,将执法办案与深入化解社会矛盾相结合,依托人民调解组织等各类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平台,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共同促进当事人就案件中的民事责任和解息诉,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今年以来,办理支持弱势群体农民工起诉计薪案件47件,助力农民工计薪86.93万元。

做实“源”预防,构筑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屏障

筑牢群众法治意识。以“八•五”普法、“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等为载体,扎实开展“送法进校园”、民俗文化普法、“五小产品”普法、干警入村访户等普法活动,在群众中掀起一场学法懂法用法的浪潮,让群众自觉树立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观念,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纠纷靠法的法治自觉。

发挥德治教化作用。坚持德治教化,搭建信息化的县级心理援助公益服务平台,推动社会心理服务和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单位,充分开展公众心理健康宣传。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和运用好优秀文化资源。建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建设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全面提升家风家教德育水平,全县上下共建共治共享蔚然成风。

强化自治活力。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搭建“协商在基层”平台,畅通民主渠道,全县建成协商议事室139个,征集议题108件,开展议事活动198场次,参加人员3400余人次,解决群众热点难点焦点问题108件。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实行“四议两公开两监督”工作法,定期对村年度工作、村级财务、集体资产、项目实施等公开监督,把群众能够自己办的事交给群众,有效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在村(社区)设立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推行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在全县13个乡(镇)成立社会工作服务站、志愿服务站及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基地,动员社会组织广泛开展志愿服务。

借力“智”动能,提高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效能

全面推广应用“保山市域社会治理智慧系统”。在全县范围内推广使用“平安保山”APP和“共治保山”微信小程序,注册安装2969人次,录入关爱服务家庭81902户,其中,一般家庭80318户,关爱家庭1558户,重点关爱家庭17户;录入系统事件总数47453件,其中,矛盾纠纷751件,民众诉求7999件,安全隐患38703件。依托保山市域社会治理智慧系统,将特殊服务管理人员录入系统,实现线上线下双线管理,确保重点人员不脱管、不漏管。

信息化支撑打造亮点“云解纷”。以科技手段助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建设施甸县社会矛盾远程会诊(指挥)系统和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大数据中心。“云解纷”实现了矛盾纠纷在线调解和化解,为多元化解纠纷提供了智能化服务,改变当事人参与诉讼需要反复、多次跑法院的弊端及传统线下面对面诉讼模式,当事人只需要一部手机,在家中或是在旅途中也可轻松解决纠纷,实现了当事人在时间、空间上的跨越,减少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也节约了诉讼资源,提升了法院便民、利民的诉讼服务水平和能力。今年以来,在诉前调解案件614件中,在线音视频调解达431件,占诉前调解案件的67.26%;在办理司法确认案件301件中,在线推送司法确认案件达166件,占司法确认案件的55.15%。

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完成了1个规范化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3个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139个村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的现代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配置139台“乡村法治通”法律服务机器人到所有村(社区),实现县乡村“实体+网络”智能化法律服务全覆盖。全面落实刑事案件律师辩护代理,覆盖率达100%。同时,加印《施甸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指导手册》300册,指导各级调解组织按规范程序开展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今年以来,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785件,其中:刑事案件258件,民事案件527,为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816.73万元,接待法律咨询1800人次。(施甸县委政法委供稿)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