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三星堆国宝巡展合肥

时间:2023-08-14来源 : 合肥晚报作者 : 王书浒 孙皞乾

“网红”文物吸引众多市民“捧场”

早在几个月之前,许多市民就在各大社交平台“晒”出看“三星堆”文物展览的图片视频,还分享起了心得。

这不,从四川远道而来的“明星”们马上就要离开合肥了,但是安徽博物院新馆的门口依然排起了长队,不少观众早早就预约到馆内参观。

超过12万人次 来给三星堆文物“捧场”

这个周末,管舒婷起了个大早,“拖家带口”地跑到了安徽省博物院新馆。之前就听说“三星堆”来了合肥,现在展览要结束了才带孩子来,也算是赶上了“末班车”。

管舒婷说,今年4月份的时候,在一些社交平台上看到有好多人发帖,都说在安徽省博物院新馆要展览“三星堆”文物。那时只知道这个展览在四川很“火”,从新闻上了解了一点“皮毛”,但没想到“真身”还没到合肥,网上就这么热闹。后来展览开放,好几次周末的时候打算来,“都拿出抢春运高铁票的架势了,根本约不上。”上个月孩子放暑假,哪儿都不想去,就要来家门口的博物院看“铜人”,说别的同学早就来“打卡”了。

跟管舒婷这样的“佛系”家长不同,许先生从知道“三星堆”要来合肥展览,就开始在网上“恶补”文物知识,自己充当起了讲解员。

“你看,说起金沙遗址,除了出土了很多和三星堆文化有着类似风格的青铜器之外,还出土了很多其他的文物,比如说金器。”

“在三星堆遗址当中出土的一件龙虎尊,跟安徽阜南月牙河中出土的这件龙虎尊形制基本相当。”

……

说起这些文物知识,许先生倒也一点不含糊。展览的几个月时间里,自己先来了一趟,陪着孩子来了两次,外地朋友来合肥出差被拉着又来了一次。

现在展览要结束了,干脆再来看看,带点“三星堆”文创周边回去。之前孩子也来了两次,“这次我还想让孩子给我讲讲呢。”

不仅有“亲子游”,还有很多老年人也走进了展厅,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来到合肥定居的一位四川老人,得知这次家乡的文物来到合肥,还这么受欢迎,也是专程喊上孩子们,就连两岁的孙子也把第一次看展献给了“三星堆”。

前段时间更是有许多大学生带着相机来看展,三两个一起,还有的为了“机位”也要争论半天。

此外,时不时还会有一群拖着行李箱来“打卡”的年轻人,这吸引了博物院工作人员的注意——“来参加‘合肥请您来’找工作面试的,顺便一饱眼福。”

据悉,“三星堆”文物展览期间,超过12万人次来“捧场”。

揭秘:

“顶流”文物“出趟差”不简单

之前许多来看展的朋友,走进展厅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不过,这件备受大家喜爱的文物,早在7月份就提前回了成都。

7月28日,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四川成都开幕。为迎接参加大运会的各国客人和暑期游客,三星堆博物馆新馆也于开幕式当天正式向公众开放。新馆的建筑面积是现有场馆的5倍,建成后大大提高了景区的游客承载能力。

正是因为新馆布展的需要,这尊“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和它的青铜“小伙伴们”一起、也包括近几年新出土发掘的一批文物,进驻三星堆新馆向公众集中展示。

既然提前“回家”,而且肩负这么重要的任务,需不需要一些特别的保护?而且当时安徽省博物院的社交平台上也同步直播了开箱、封箱全过程,吸引了很多用户“云端”观看。

在本次三星堆特展的策展人陈小龙眼中,文物的撤展和文物的布展基本的流程是一致的,只不过顺序需要反过来。

简单来说,就是要打开文物的展柜大门,将文物从展柜里取出来,再对文物进行包装,最后将包装好的文物放进文物专有的囊箱当中。

虽然这个过程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文物安全无小事”,因此每一项步骤的要求标准都非常严格的,一点都不能马虎。比如说能够参与到文物的布、撤展的人员,一般要求非常专业。一类是博物馆自己展厅的工作人员,而另一类就是由专业的文物布展公司的老师来进行操作。

在文物撤展过程中对于工作人员的着装也是有要求的,首先工作人员的着装是非常贴身,袖子或者衣角不会有大幅度的摆动,同时衣服上不能够佩戴饰品,比如工作牌、手链、手表。就是防止在文物的搬运过程中可能对文物本体造成磕碰。

除此以外,特别针对青铜器这样的金属类文物,为了防止工作人员手部出汗,可能会导致文物表面的锈蚀,因此必须佩戴专业的工作手套。

采用无酸纸的材料对文物进行包裹,防止在运输过程当中对表面造成损坏,最后安全地将文物放置到囊匣当中。囊匣的内部也需要填充缓冲的材料,也是防止文物在运输过程当中发生磕碰。

最后,采用无酸纸把文物和箱体之间的缝隙进行填充,确保严丝合缝,保证文物在运送过程中不会发生晃动。

文物交流成为

城市互动的“桥梁纽带”

虽然展览接近尾声,但是对于安徽农业大学的大三学生麻荣杰来说,还是有点“意犹未尽”。

“展览是一定要来看的。”凡是哪里要办展,麻荣杰总是第一个预约。这次“三星堆”文物来合肥,除了文物本身吸引麻荣杰以外,各类周边活动也一个没落下。

前段时间,安徽省博物院发起了“共饮一江水”主题征文活动,麻荣杰主动报名参加。从历史文化入手,再谈自己对城市的理解,“零零散散的文物,从各方面钩织起安徽博大精深的文化脉络,展现着历久弥新的思想内涵。”

除了征文比赛,展厅的留言墙上也有麻荣杰的笔迹。“你看,来看展的基本上都会在这里留言,很多留言都特别温情。”

在展馆的服务台,还有不少来盖章的年轻人,每个人手上都拿着盖章册子排队,不仅要看展,也想留点纪念。

三星堆文物从四川来到安徽,市民在“打卡”的同时,也从中感受文物的魅力和文明交流互鉴。

文物从外地来到安徽,同时,越来越多的安徽文物也走出去,安徽与各地文物之间的交流越来越紧密。

其实,文物也承载着我们的文化记忆,是物化的历史、文明的见证,也在成为沟通不同时空下的人类文化与情感桥梁。

王书浒  孙皞乾/文  实习生 罗浩宇/摄

(责任编辑:沈晔)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