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产业化

时间:2023-08-08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陈波

近年来,霍山县东西溪乡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着力打造地方政府、高校、农科研院所、企业的深度融合创新平台,依托科技赋能,形成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乡村振兴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富农项目,走出一条科技兴、产业强、生态好的发展新路。

校社合作,激活“一溪泉水”

走进东西溪乡东溪村,山峦起伏,泉水叮咚,鱼塘星罗,形成村落与鱼池共生、游人与鱼虾相戏的独特乡村景观。

依托溪涧纵横、水源丰富的自然资源,东溪村合理利用平峰山下山泉活水,在原有小规模山塘、溪水养鱼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山泉水养殖业。

“我们山泉活水养出的青鱼、鲢鱼和鳙鱼,肉质鲜嫩营养高,消费者都喜欢。”养鱼大户潘家才乐呵呵地说。

养鱼致富后,潘家才带领村民成立山泉水生态渔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池塘养殖、稻渔综合种养和水产品加工。但他深知仅凭自己摸索的养殖经验,效益不稳定,经营风险大,很难跟上规模化养殖的大趋势。

在东西溪乡党委政府的撮合下,合作社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徽农业大学、皖西学院等科研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专家教授们手把手传授健康养殖、饲料应用、疫苗防疫、综合种养、渔业物联网等现代化养殖和营销技术。开发出独具大别山风味的“长条鱼干”“瓦块鱼”“鱼鳞冻”“咸干鱼”等鱼类产品,“注册了“河家湾”商标。村里的山泉水养鱼立杆见影地实现了品质、产量和效益的综合提高。

乡村振兴,科技是支撑。只有加强与科研单位及高校的共同合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人才和技术优势,通过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快实现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落地转化,才能有效破解农村人才短缺和技术匮乏,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截至目前,该合作社已连续取得“国家级示范合作社”“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六安市小龙虾繁育基地”“六安市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等一系列荣誉称号。通过技术培训的方式,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户60户从事水产养殖,面积达500多亩。共吸收35名脱贫户在基地务工,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

“有专家教授给村里当顾问,我们才有胆量扩大规模,带动乡亲们一起干。”潘家才说。

有了科技“活水”,东西溪乡将泉水鱼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依托作家村、杨三寨、九里河、平峰山等乡村旅游示范点,建成一批以“三线”文化、乡村摄影、鱼旅融合为主题的精品旅游线路,逐步实现“以旅促鱼、以鱼兴旅、鱼旅互动”的融合发展新路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美食、文化体验、山水康养、农家休闲等为一体的绿色富民新业态。

大师改良,精制“一盏红茶”

时值三伏,坐在东西溪乡彩云边原生态石斛基地的山中茶室,细心品味一杯“霍山红”茶的醇香回甘,不觉间酷热尽去,烦燥渐消。

东西溪乡位于霍山县东南边陲,山川纵横,云雾缭绕,上世纪中叶起就开始种植皖南引进的祁门槠叶种茶树,茶叶是当地农村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为持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东西溪乡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

2019年,该乡依托茶叶资源优势,招商引资在杨三寨村成立霍山县彩云边生态农业公司,研发创立“霍山红”红茶品牌。

产业要做大,人才是关键。东西溪乡多渠道加大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力度,2023年4月,邀请中国制茶大师、国家高级评茶师、祁门红茶非遗制作传承人刘同意在作家村成立大师工作室,专门指导红茶种产,提档制茶工艺、升级红茶品质。

“刘同意大师查阅了大量资料,在恢复红茶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结合本地茶叶的品种特质,对原有工序进行了细化改良,形成了霍山红茶独特的制作工艺标准,成为我们茶企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独门秘籍,也帮我们东西溪乡带出了一批技术成熟的制茶师傅。”谈及“霍山红”的发展,霍山县彩云边生态农业公司总经理李小龙眼里神采奕奕。

通过萎调、揉捻、发酵、烘干、精制等一系列工序,工艺改良后的“霍山红”干茶条索紧细,茶毫显露,汤色橙黄透亮,入口甜香、花果香交融,回甘生津。

在非遗技艺的加持下,“霍山红”在第十六届安徽国际茶产业博览会上喜获“2023长三角斗茶大赛”红茶类金奖。

随着霍山红茶的试制成功,东西溪乡茶农的鲜叶采摘期延长到7月份。

“如果每年只采一季春茶的话,农户的茶园以及与茶叶加工相关的厂房和生产设备都得不到充分利用,每亩地产值只有1万元左右,而加上夏秋茶,亩均效益则可达到1.8万元。”李小龙说,不断创新和丰富茶叶品类,提升品质,才能提高茶叶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拓展更大茶叶市场。

为坚定群众发展信心,该乡通过“合作社+村集体+农户”模式,流转31户农民150亩茶园,共同打造杨三寨村红茶园。2022年,红茶产业为杨三寨村村级集体经济增收30万元左右。此外,通过提供优质种苗、给予技术指导、保价收购散茶、群众就近务工等方式,合作社带动周边百余户村民从事红茶产业,户均增收5000余元。

科技加持,培育“一山天麻”

盛夏时节的东西溪乡桃李河村,千山葱郁,万木竞秀。桃李源天麻林下种植基地里,十几个务工的村民正忙着培育菌床。

“去年天麻每公斤卖到34元,今年我们又扩大了100多亩。”基地负责人王玲满头大汗却难抑脸上喜悦。

桃李河村海拔近800米,山高岭大,交通不便,耕地稀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重点贫困村。该村虽然有着悠久的天麻种植历史,但缺乏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经营理念,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2020年7月,东西溪乡因地制宜制订天麻产业化发展规划,通过招商引资,重组霍山桃李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着力打造天麻两菌一种生产、种植、加工和销售全产业链。

在东西溪乡党委政府的牵线搭桥下,桃李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成功对接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天麻产业分会、安徽农业大学,引进外部资金、人才、行业资源,进行股份制改造,运用室内筐栽立体种植技术,加强人工干预,实现控温控湿,达到提质增效、节约土地、保护山林的目标。

“相对于传统天麻种植,我们在两菌一棒等多方面进行了科技创新和改良。在高校专家教授的指导下,杂交出这种品相好,产量高、耐高温、抗逆性好的0代天麻种。还完成了中低海拔林下、大田固定菌床大棒‘三下窝’种植实验。有了这些前沿科技力量的加持,天麻的产量提高了好几倍。”桃李源公司董事长吴大林介绍说。

目前,桃李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共投资400万元,在东西溪乡余家畈村利用废弃小学校舍建成大别山产区规模最大、最先进的天麻菌种生产基地,运用安徽农业大学的最新技术,主要生产蜜环菌一级种、二级种、栽培种,设计年产能100万袋(瓶),远销云、贵、川、陕等各大天麻主产区。

科技赋能按下乡村振兴快进键。如今的霍山县桃李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已是全省第一家药食同源试点企业,注册资金人民币2000万元,种植基地400亩,固定工人30余人,带动全乡天麻种植户近200户,种植大棚和林下天麻约1000亩,年产值近1000万元。“东西溪天麻”已经发展成为大别山区道地中药材中的拳头品牌。

“除了山泉水鱼、生态茶叶、林下天麻,我们还有高山薇菜、霍山石斛等等。现在全乡6村1社区都有了自己的支柱产业,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的方式,带动当地村民抱团发展。依托科技赋能和产业驱动,我们东西溪的乡村振兴一定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东西溪乡党委书记伍凤麟自信地说。(霍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责任编辑:沈晔)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