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合肥市科技馆新馆“尝鲜”打卡

时间:2023-08-04来源 : 中安在线作者 : 徐慧媛 符秀云 周希祺

合肥市科技馆新馆

特斯拉“发电”、“地震”体验、探知人体结构……8月3日,合肥市科技馆新馆(自然博物馆)内人潮涌动,大小朋友们前来探寻宇宙奥秘,了解人类文明发展,体验有趣的物理知识,感受科学的独特魅力。

新馆从远处看去,呈现不规则状,缓缓升起的绿坡与穿插错落的4块“金属盒子”构成了馆体的整体结构,被市民亲切称之为“智慧盒子”。

据了解,新馆是老馆建筑面积的4倍多,以“探索·体验、理解·认知、改造·创新”为展览线索,按照“自然、科学、技术”的逻辑顺序,串联整馆展教内容,包括“好奇”“自然”“我们”“安·危”“能量”“度·量”“杨振宁陈列馆”“工具”“连接”“智·造”“数学”等11个常设展厅,还建有飞翔球幕影院、4D动感影院、全息剧场等特种影院。

走进一楼的“好奇”展厅,全息投影为小朋友们带来了沉浸式体验,该展厅定位于3—8岁的儿童,包括8个主题区,童趣的设施和缤纷的色彩吸引着小朋友们,他们带着好奇心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找到答案,从中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

新馆的互动体验设施更齐全

合肥市科技馆新馆(自然博物馆)内人潮涌动

大小朋友们前来探寻宇宙奥秘

新馆的互动体验设施更齐全

“自然”展厅通过1:1还原的动物模型,将自然场景与互动展品充分融合

大小朋友们前来探寻宇宙奥秘

“自然”展厅通过1:1还原的动物模型,将自然场景与互动展品充分融合,填补了合肥市此前没有自然博物馆的空白。“我一直很喜欢大自然,这里还原了丛林、海洋等自然场景,能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了解动植物的知识,是一次很棒的参观体验。”来自高新创新实验小学的同学表示下次要和好朋友一起再来打卡。

“我们”展厅以“认识你自己”为主题,复刻了老馆的“人体WE”展厅并进行了拓展,由我的“运行系统”——身体与意识、我的“中央处理器”——神奇的大脑、环境造就了我们、社会造就了我们、我们造就了我们等5个分主题区组成。

进入科技馆二楼的“安·危”展厅,市民们正在争相体验地震项目。“坐在里面能够明显感觉到晃动,屏幕上还模拟了地震时发生的场景,如同身临其境。”王女士带着10岁的孩子一起感受了“一场地震”。

此外,该展厅围绕“安全”与“危险”,还设置了台风、雪崩、爆炸等多个模拟体验项目,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危险时,凭借知识与技术进行有效应对、化险为夷的方法。

“度·量”和“能量”两个展厅从不同维度向人们展示了物理学的各类知识。“一个是从7个基本物理量入手,展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钥匙。一个则通过不同运动形式的变化发展体现能量的守恒法律。”展馆的讲解员介绍道。

三楼的“工具”展厅里陈列了生产过程中各种常见的工具。“人类通过各种工具,有效地延伸了原本非常有限的肢体和器官能力,实现了探索和改造世界的自由。”该展厅讲解员解释说,地面上的汽车,海洋中的潜水艇,空中的飞机都有效地延伸了人类的能力。

智慧快递分拣系统、击鼓传话、立体式交通设施……“连接”展厅从人类聚居的本能需求出发,展现了人与物之间的物理交通、资源传递系统,还展现了人与人之间不断深化的沟通交流和信息传递系统。

“地震”体验

大小朋友们前来探寻宇宙奥秘

大小朋友们前来探寻宇宙奥秘

大小朋友们前来探寻宇宙奥秘

大小朋友们前来探寻宇宙奥秘

新馆的互动体验设施更齐全

新馆的互动体验设施更齐全

新馆的互动体验设施更齐全

新馆的互动体验设施更齐全

“编木拱桥可以算是新馆内的一大亮点。它采用了榫卯结构,可以承受大约30个人的重量。”在“智·造”展厅,讲解员告诉记者,该展厅展示了从古至今人类运用巧妙智慧创造的精湛技术、生产工艺、精妙物品。

除了特色展厅,新馆还利用馆内的公共空间,打造了一批公共空间展项。负一层的科学剧场也准备了丰富多彩的科普剧,让市民们徜徉在科学的海洋中。

“新馆真的特别有趣!简直是老馆的‘升级换代’,我要经常来体验。”作为一名“科技迷”,李同学暑假期间每周都要去一次老馆,“新馆的互动体验设施更齐全,种类更丰富,能够从中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

自8月2日开始,新馆正在开展压力测试,重点检测新馆建筑各个系统和展厅展陈内容的运转情况,收集参观者的参观体验,以及测试场馆的接待能力等。“目前压力测试正有序平稳地进行。我们每天都会对当日情况进行复盘,总结运营中的问题,及时改进,提升服务体验。”该馆展览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为了让市民朋友有更多的选择,黄山路上的合肥科技馆老馆也将继续开放。(记者徐慧媛 符秀云 实习生 周希祺)

(责任编辑:沈晔)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