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与起因
2021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深化人民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建设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的实施意见》,要求完善人民法院源头化解纠纷工作格局,构建以基层人民法院及人民法庭为主体,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解纷服务体系。为深化一站式多元解纷工作,2022年12月9日平阴县人民法院在全市首家试点推行诉讼服务中心入驻县社会治理中心,主动融入基层社会综合治理大格局,以法院速裁入驻矛调中心为契机,以一站式多元解纷平台为支撑,建立“1123”工作机制,构建完善群众广泛参与的多元解纷治理体系,形成分层递进、繁简结合、衔接配套的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
刘学宽院长在安城镇西张营村调研指导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工作
二、做法与经过
(一)打造“一个平台”,完善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建设。树立“一站式”工作“全局性”思想,着力打造一站式多元解纷平台。一是诉源治理协同化。将人民法院纠纷化解工作融入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在县委政法委的指导部署下,与全县37个社区、村居达成“矛调对接协议”,向纠纷产生的源头和前端延伸,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向防“未病”聚焦,向金融等重点行业领域发力,诉源治理的系统性、精准性、实效性持续提升。二是诉调对接一体化。大力推进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工作,选聘 63名特邀调解员入驻诉前调解中心,常态长效开展诉前解纷。与县总工会、县1148联调中心等15家调解组织和专业机构加强合作,开展委托和委派调解,实现“法院调解”向“多元调解、司法确认”提档升级。三是诉非衔接智能化。深入安城镇东毛铺村等重点村居、社区、企业园区等基层治理一线,整合原有分散的便民诉讼联系点,优化设置便民诉讼服务站,依托服务站开展线上线下便民服务。法官二维码信息上墙,为群众提供“一对一”线上诉讼服务,通过法官微信群对涉农、涉企纠纷进行全程跟踪,指导调解,群众还可通过法院在线调解平台,进行网上立案,申请司法确认,把数字诉讼服务送到群众心间。
平阴法院召开特邀调解员座谈会
(二)创新“一种模式”,凝聚诉源治理多元合力。探索打造“网格+法官”模式,在孔村镇设立全市首家“网格+法官工作室”,从源头减少诉讼增量。一是充分发挥“网格+”基础优势。将辖区内69名专职网格员和208名兼职网格员纳入“网格+法官”工作体系,发挥网格员“人地两熟”优势,推动网格员充分参与矛盾预警、前期介入、初步调处等纠纷前端预防工作。利用辖区内各基础网格和专属网格开展“网格+调解”“网格+普法”,推动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矛调网格,真正把矛盾纠纷吸附在网格、化解在网格。二是充分发挥“法官+”专业优势。法官主动下沉社区,从“庭上坐”到“实地走”,改变传统法官坐堂办案的工作模式,融入网格、服务网格,精准接单辖区内各类矛盾纠纷,已前端化解矛盾200余起,为当事人节约诉讼成本40余万元。三是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依托“网格+法官”工作模式,将传承千年的“孝”“和”文化典故融入圆桌调查事实、心理咨询疏导、社会介入规劝、调解舒化症结全过程,用文化的力量、身边的榜样事迹解释法理、化解矛盾、定纷止争,促进案件当事人和解息诉。
(三)建设“两个中心”,打通诉源治理最后一公里。充分发挥诉讼服务中心和矛调中心“两中心”融合非诉化解、立案、速裁快审的平台优势,发挥矛盾纠纷导回机制的减量作用,有效预防纠纷产生,效果初步显现。一是流程再造,搭建诉讼服务中心服务“流水线”。中心深化流程再造,以闭环的流程、完善的机制保障全链条服务。在诉前,构筑多元互助的非诉对接网络,推动实现矛盾共治,源头化解;在诉中,实施流程再造,打通繁简分道的运行堵点,助推案件提质增效;在诉后,实行上诉约谈、执前和解,典型案例普法宣传等工作,德法相济,促进案结事了人和。2022年,诉前分流案件(诉前调)3373件,诉前调解成功863件,调解成功率占分流案件的25.6%。未转入诉讼程序“诉前调”650件、“诉前调书”180件、“诉前调确”33件,对实现民事收案下降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法院+社会”,打造矛盾纠纷化解“终点站”。以“速裁团队+特邀调解”模式入驻一站式矛调中心,探索打造中心内“多元调解+司法确认+法院速裁”工作机制,在政法委主导下,加强与驻中心公安、司法等部门和各调解组织、各社会团体之间的信息共享、案件流转、交办协办,促进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与审判执行工作的顺畅衔接和高效流转,形成“非诉机制挺前、司法诉讼断后”的纠纷解决体系,打造矛盾纠纷“终点站”。工作室入驻2个月以来,共协同调解案件60余件。
孔村网格法官工作室揭牌
(四)建强“三支队伍”,为多元解纷蓄势赋能。一是加强人民调解队伍建设,深化诉调对接。健全完善以县、镇街、社区(村)三级人民调解组织网络,构建覆盖城乡的人民调解工作格局。以村镇“两委”换届为契机,吸收一批为人正派、处事公正、具有一定法律政策水平和专业知识的中青年走上了人民调解员岗位。推动“万人成讼率”指标数据精准考核到镇街、村居。2022年受理申请司法确认案件59件,“万人成诉率”126.42,取得了较大进步。二是聚力行业调解队伍建设,统筹调解资源。结合辖区内民商事案件基本情况,针对行业性、专业性矛盾纠纷多发现状,对接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协会、县中小企业协会调解工作站等与相关领域人民调解组织建立合作机制,形成优势互补、融合发力的多元解纷格局。建立行业纠纷在线诉调对接机制,行业协会调解员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纠纷可线上委派、调解、存证、签约、司法确认,纠纷调解与司法确认实现无缝对接、“一站式”处理,极大提高了涉企纠纷调解效率,最短调解周期为 1天。三是强化速裁团队建设,推进速调裁审精细化。将特邀调解员嵌入三个速裁团队,打造“法官十2助理十特邀调解员十书记员”新型模式,实现诉前调解与速裁审判无缝对接。速裁团队在诉讼前端筛选案件,事实清楚、争议较小的简单民事案件,委派特邀调解员进行诉前调解,根据调解结果迅速出具司法确认书或调解书,调解不成的,速裁法官当判则判。剩余案件分流至精审团队,确保案情复杂的案件得到精细审理,形成“调解优先、速裁支撑、精审兜底”的递进式矛盾纠纷分层过滤体系,2022年速裁团队诉讼及诉前调案件结案1362件。
三、成效与反响
(一)诉源治理成效明显。2022年,平阴法院一审民商事案件在2021年已经下降12.05%的基础上再次下降8.1%,诉讼案件数量连续三年呈下降趋势,“万人成讼率”指标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3%。“抓前端、治未病”做到了实处。
(二)上级领导肯定批示。创新推出的“1123”多元解纷工作机制受到济南政法委书记吕涛和济南中院院长李向阳的批示肯定,并被济南中院简报和济南市“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刊发。
(三)报刊媒体广泛报道。《法治参考》2023年第2期以《平阴法院开展“一站式”多元解纷》为题报道了平阴法院先进做法,社会反响较好。一站式多元解纷工作做法及典型案例被人民法院报、山东法制报、济南日报、中国法院网、大众网等媒体广泛报道。
四、经验与启示
(一)搭建平台,全方位整合社会调解资源。立足区域法院力量,借助社会治理中心(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搭建起人民调解、行业调解、行政调解、特邀调解等一体化工作平台,整合法院、司法、公安、信访、劳动仲裁等部门资源,实现多种调解功能叠加,形成了人员联合、力量联动、资源共享的多元联治的工作格局。
(二)建立机制,全流程贯彻调裁审衔接工作机制。按照“调解为主、速裁支撑、精审兜底”的办法思路,将多元解纷融入执法办案全过程。深度运行“多元调解+速裁”解纷模式,促进诉与非诉有效衔接,对于调解不成的案件,速裁法官快速开庭审理,推动“诉调”“快审”无缝衔接。建立起从前端调解到末端审判的“调解—速裁—精审”全链条多元化解矛盾纠纷体系,能动高效地化解矛盾纠纷。
(三)下沉基层,多方凝聚地域解纷优势。聚焦诉源治理,推进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工作,主动融入地方平安综治建设。依托人民法庭,立足地域党建基础、网格建设以及传统调解文化等特点,建立起“党建+”“法庭+”“网格+”“法官+”“文化+”等工作新机制,及时就地预防化解纠纷,最大限度以地域优势构建起诉源治理的新态势。
(四)数字赋能,提档升级调解便利度。贯彻“互联网+”思维,综合运用线上调解平台、送达平台、科技法庭、移动“微法院”,进行云送达、云调解、云庭审,为当事人提供多途径、高效率、低成本的纠纷解决方案,实现“只进一个门、最多跑一次、让信息多跑路”。
五、探讨与评论
近年受疫情影响,矛盾纠纷数量不断攀升,党中央多次出台文件强调“源头防控、多元解纷”“调解靠前、诉讼断后”。为落实党中央部署和最高法要求,基层法院充分调动社会力量,致力于一站式多元解纷治理体系建设。受相关环境、自身条件、外部整合、文化沟通等多重因素的制约,“一站式多元解纷”社会治理功能的充分发挥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但基层法院依托司法力量,打造推广“平台支撑、网格赋能、中心建设、多元共治”的诉源治理新模式,推动了矛盾纠纷由“终端裁决”向“源头防控”延伸,确实为人民群众提供一站解纷、一码解纷、一地解纷的解决方式,加速提升了民事审判质效和司法公信力。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