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王安石的诗句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老黄牛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而在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人民法院调解员队伍中,就有这样一位具有“老黄牛”精神的金牌调解员,他就是周德文。
2002年,周德文到墨江县司法局泗南江司法所担任负责人,一干就是21年,用“老黄牛”精神为司法事业添砖加瓦,在“家长里短”“鸡零狗碎”的矛盾纠纷中调出人间真情。2012年,周德文被普洱市司法局授予个人“三等功”,2013年被云南省司法厅授予“年度优秀人民调解员”称号。
作为一名老党员,周德文始终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无论寒暑昼夜,不分工作日和节假日,但凡遇到需要调处的矛盾纠纷,他总是耐心倾听,用心劝导,直到矛盾纠纷化解,双方握手言和。
周德文身上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他把群众当家人,把群众的事当成家事,群众称他是“最信得过的人”,当地百姓都亲切地称呼他为“阿德哥”。
人民调解工作就是跟老百姓打交道,问题多且琐碎具体,如果摸不清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关系,就难以找到突破口。作为基层调解员,“阿德哥”经常走村入户,摸清各村各寨的民族习俗,深入排查矛盾纠纷,分析研判潜在的问题,并通过案例进一步研究各类纠纷发生的原因、特点和规律,为开展调解工作、化解矛盾纠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两家土地承包户因在争议地块种植玉米发生纠纷,“阿德哥”本着实事求是、互谅互让、有利生产、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组织双方协商调解,最终用一卷皮尺公平公正地划分了两块玉米地的四至界限。历经几代人的土地纠纷,最终以双方在玉米地里握手言和的方式化解了。
一群众2002年赊购化肥款长期未付,“阿德哥”主动上门调解,耐心沟通,用道理和真情去调处,最终在诉前以当场付清的方式化解了这起长达20多年的纠纷。
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无论过程多么艰辛,只要看到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阿德哥”浑身又充满了干劲!他常对旁人说:“诉前调解工作很有意义,能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让村民更加和谐,村子更有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
“阿德哥”是土生土长的哈尼族汉子,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能够担任墨江县法院的特邀调解员,他倍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可以用一己之力为家乡人民排忧解难。
作为一名基层调解员,“阿德哥”深刻地认识到除了熟悉民情,还须具备专业的法律知识、过硬的业务技能和工作技巧。于是,他不断给自己充电,主动自学人民调解法、云南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先记在笔记本上,再抽时间虚心请教身边人,不断丰富法律知识,提升沟通技巧,做到调解有理有据,解决矛盾专业高效。扎实的基本功,让“阿德哥”在人民调解的路上越走越实,他的调解成绩和效果也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好评。
近两年来,“阿德哥”协助办理涉及墨江县法院委派、委托和其他调解工作案件共68件,仅2022年2月至9月(退休前)接受泗南江人民法庭诉前委派、诉中委托以及参与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的案件就达52件,其中成功调解30件,有效化解了辖区矛盾纠纷,促进了基层社会治理。据了解,经“阿德哥”调解的案件未发生过因调解不当而导致矛盾纠纷激化升级或引发集体访、群体访事件,真正实现了让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及时将矛盾和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时代在改变,初心永不变。上门调解的路由起初的徒步变成骑自行车,再到乘公交车开小汽车,但“阿德哥”却说,“希望退休后还能发挥余热,继续从事法律服务工作,做一名合格的人民调解员。”凭着一腔热爱和一颗诚心,如今的“阿德哥”退休不退志,61岁的他仍然在调解员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群众解开心结,为社会调出和谐。(杨臣羽 张蕊 墨江县人民法院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供稿)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