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新时代的肥西县山南镇:三个人和他们的乡村振兴故事

时间:2023-07-13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权杨晨、何晓微、刘宝

“我们目标今年向集体收入300万进军!”6月30日,合肥市肥西县山南镇长庄村村书记翟从定自信地说出了自己的乡村振兴愿景。

45年前,肥西县山南镇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之一,孕育了“敢为人先,敢想敢干”精神。而今,肥西县的长庄村又在乡村振兴中谱写新的故事, 2014年人均收入还不足4000元,是省级重点贫困村,而现如今集体收入达到了200余万元,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

“从”善入流,“定”乱扶贫

翟从定是长庄村的“守村书记”,他将一生都奉献给了自己土生土长的家乡。

image.png

图为长庄村书记翟从定  权杨晨/摄

1998年,他带领村民兴办窑厂,但是收益甚微,最终窑厂破产。

2014年,他卷土重来,一改传统的水稻种植,带领村民一起种荷花。

2016年,他又发挥自身优势,带领乡亲们进行白鹅养殖。

窑厂破产后,村民们说他“种荷”“养鹅”是在“瞎搞瞎干”,但是翟书记始终坚持“试了才知道对不对”。

“先干四个月再说,等莲种出来了,用事实说话。”荷花养殖既具有观赏价值,也具有食用价值。2016年起,在上级的支持下,长庄村开始投入当地荷产业的建设,如今长庄的荷花池已从当年的一亩三分地变成了千亩“太空莲基地”。

“思想不能守旧,要敢想敢为。”翟书记在回忆时感叹道。

“先富”带路,万家丰产

在这里,有一家国家级示范合作社——万丰合作社。这个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500强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叫孙先富,他从19岁便开始创业,起初创办了一个鞋厂,后来和朋友一起做螃蟹养殖,可是由于山南旱涝灾害严重,且养蟹技术不成熟,2016年,项目盈亏破产,合作伙伴撤资。

2017年,仅仅相隔一年,孙先富就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又做起了稻虾综合养殖。这次,他总结养蟹失败的教训,结合置办鞋厂的创业经验,重振旗鼓,暗下决心:要树立品牌,要带当地的农户共同致富。

2018年,也就是万丰合作社稻虾养殖基地建立的第二年,孙先富与其团队养殖的籼米就在全国稻渔综合种养优质渔米评比中一炮打响,获得金奖。

2020年,他在贫困村兴庄村又开发了370亩稻渔养殖田,带领兴庄村民脱贫。目前,合作社带动了全县稻虾养殖共计十余万亩的农户共同致富。

image.png

图为孙先富在稻虾养殖田  刘宝/摄

2022年,他停办了鞋厂,他说:“在田里,让我感到更亲切。”今年2月,孙先富就已经退休,但是依然在田间劳作。

一脉相承,红色“永青”

在肥西县山南镇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虽然不是包产到户的亲历者,但是却对这段历史如数家珍,他们就是山南镇小井庄包产到户纪念馆的讲解员。

束永青便是他们的一员,在大学毕业后,偶然看到纪念馆的招聘信息,便决定回到家乡,站上“敢为天下先”的红色讲堂,这一讲就是五年。不管是党建活动,还是学生研学,每当向游客说到小井庄是农村改革第一村的时候,束永青的乡土文化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

束永青始终认为:“改革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从以前‘分田单干’‘包产到户’的改革,到如今在乡村振兴政策呼吁下的各个方面的改革,‘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山南镇都是一脉相承的。”

祖辈筚路蓝缕的改革之路,包产到户迸发出的红色精神,“敢为天下先”应运而生的时代意义,正在“束永青”们的传唱中永葆生机活力。(权杨晨、何晓微/文   权杨晨、刘宝/图   肥西县委宣传部供稿)

(责任编辑:沈晔)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