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亳州市医保局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下,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针对群众慢病医保服务的诉求,持续推进医保经办规范化建设,打造门诊慢特病全链条管理新模式,提升了群众医保改革红利获得感。2023年,亳州市慢病服务管理做法获评全国医保服务优秀典型案例。
一、模式创新疏通“认定关”。
改变以往慢特病两年集中认定一次的限制,做到“免申即享”“随申随办”。一是申报渠道做“加法”。实现线上线下多渠道受理参保人员慢特病认定申请。线上环节,开发了慢性病管理系统,对接“皖事通”等信息平台,参保人员可随时随地用手机上传申请材料,医保经办机构在20日内完成认定。线下环节,对参保人员现场申请的纸质材料,经初审符合认定标准的,医保经办人员拍照上传至慢性病管理系统,由鉴定专家线上审核认定,做到了申报、受理、反馈、认定全流程线上办理,实现“随申随办”。二是申报材料做“减法”。组织医学专家研究讨论,精简了70种慢特病认定所需材料。其中对主诊断明确的恶性肿瘤等5种Ⅱ类特慢病,缺少非主要材料的,实行“容缺受理制”,即时办结;对精神病类等定点收治的病种,由相关定点医疗机构直接认定,实现“免申即享”。三是公正认定做“乘法”。引入第三方管理机构,组成专业服务团队,并从全市二级及以上医院遴选近200名各学科医疗专家,建立专家库。改变以前现场集中认定的做法,创新“两路三盲”认定模式,由经办人员对患者申报材料个人信息打码屏蔽,慢性病管理系统随机派单,每个病种均由2轮专家认定,申请人、认定专家、经办人三方不见面、不连通,排除人为干扰。2022年共有38604名患者通过认定享受待遇。
二、动态管理设置“退出关”。
对全市慢特病人实行动态监测,“应退尽退”。一是死亡人员“及时退”。每季度市医保局与公安、民政等部门大数据比对,发现慢特病人死亡的,及时退出慢性病管理系统。二是用药异常“及时查”。通过医保智能监管平台等手段,筛查慢特病人未用药、用药过少或短期集中购药等异常情况,反馈至辖区医保部门落地核查,根据不同情况,及时动态调整。三是日常复审“及时调”。对结核病等16种设有待遇享受期的病种,期满未复审或康复治愈的,及时调出或终止待遇享受。四是关系转移“及时办”。对省内医保关系转入且已被认定为慢特病的参保人员,即时纳入慢特病管理服务;省外转入的慢特病参保人员,及时免费重新认定;对本市转出的慢特病参保人员,及时调出慢性病管理系统。2022年全市共退出11608人,均已取消慢特病待遇。
三、严格执行把好“政策关”。
出台亳州市门诊慢特病管理办法,实现全市慢特病政策一盘棋。一是“统一病种”扩范围。将原来城镇职工27个、城乡居民53个慢特病种,统一增加至70种,进一步扩大了保障范围,解决了居民与职工慢特病“同城不同病种”的问题。二是“统一标准”树诚信。按照《安徽省慢特病种认定标准》要求,统一了居民和职工慢特病认定标准,解决了居民与职工慢特病“同病不同标准”的问题。三是“统一目录”强监管。亳州市严格执行《安徽省基本医保慢特病用药目录》,对超目录范围的慢特病用药,补报系统自动拦截提醒,解决了以前慢特病人用药“超病种、超目录”等医保违规问题。四是“统一待遇”抓落实。对Ⅰ类慢性病人,年度报销限额统一提高至3000元;对Ⅱ类特殊病执行住院报销政策,解决了居民与职工慢特病“同病不同待遇”的问题。
四、以人为本拓宽“服务关”。
全市医保部门积极延伸触角,充分拓展服务领域。一是下好基层“先手棋”。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医保服务网络,设医保办88个、医保站1348个、兼职人员2878人,搭建一刻钟医保服务圈,为慢特病人提供政策咨询、协助认定申报等工作。二是打好宣传“主动仗”。设置报纸专栏,开办广播电视“医保之声”,利用乡村小喇叭和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体,深入宣传慢特病政策,提高政策知晓率。三是扩充购药“加油站”。将全市2612家协议定点医药机构、8家“双通道”药店明确为慢特病人定点供药单位,推行慢特病人“长处方”“电子处方”,方便慢特病人购药需求。同时,接入国家异地就医平台,实现全省慢特病人在亳州市刷卡购药即时结算。四是落实便民“组合拳”。开发了“全市慢特病查询系统”,供群众线上查询;设置2路医保热线,由“医保小妹”7×24小时接听,提供慢特病咨询指导。全面推进服务事项“网上办”,坚持异地就医网上转诊备案每天清零;推行医保窗口“周六正常上班”制度,解决慢特病人“上班时间没空办、下班时间没处办”等难题。2022年以来,共培训窗口业务人员9批1262人次,群众线上查询及电话咨询1.4万多人次,有力解决了慢特病人的实际问题。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