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安徽省亳州市:创新开展“无感互认”改革打造社保待遇和惠民补助资格认证新模式

时间:2023-06-06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佚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2023年,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亳州市依托数据融合和基层干部网格化服务,创新开展社保待遇领取和惠民政策补助资格认证“无感互认”改革,在全国率先探索并实现跨层级、跨区域、跨部门数据共享应用新模式。全市99.53万名群众领取待遇“零跑腿”“无感知”“不打扰”,免申即享、应享尽享。

一、背景与起因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要守护好人民群众的每一分‘养老钱’、‘保命钱’和每一笔‘救助款’、‘慈善款’。”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领取社保待遇和各项惠民政策补助的人员不断增多,待遇保障水平逐年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但是在待遇领取操作过程中还存在惠民政策补助项目零碎交叉;领取待遇资格认证多重管理,需要群众现场多头“跑腿”,每年多次认证;部分人员骗取、冒领社保待遇;基层组织对待遇领取人员开展年度资格认证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成本高等问题,影响了社会稳定和惠民政策的实施效果。

二、做法和经过

(一)出方案、定规则,统一归集数据。市委、市政府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将领取各项待遇资格认证“无感互认”改革工作作为2023年度全市深化改革创新监测点和政务服务改革突破点。2023年初,市政府印发《亳州市全面推行领取社会保险待遇和惠民政策补助资格认证“无感互认”改革实施方案》,创新资格认证工作方式,以信息比对为主、人脸识别为辅、人工服务兜底的多元资格认证方式,寓认证于无形,寓认证于服务。确定数据比对清单和待遇领取“无感互认”改革事项目录,编制数据比对工作流程图。全市范围内统一认证时间、认证方式和结果应用模式,实现系统统一集成、身份统一认证、数据统一汇集、业务联动处置、应用闭环流转。

(二)建系统、进网格、精准识别认定。人社部门牵头“无感互认”改革平台,建立数据分析模型,编辑认证算法,确定48个数据来源渠道,设定43项正向数据、5项反向数据,39项强认证数据,9项弱认证数据。集合待遇领取无感互认和冒领、骗取、重复领取待遇核查两大功能于一体,方便操作。创新将资格认证工作融合到基层组织服务中,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域联动。全市1436个村(社区)划分135711个网格,由熟悉人员情况的基层干部担任网格员,借助“四个一”开展敲门行动,即到群众家中见一次面、聊一次天、登记一次信息、收集一批问题,突破大数据盲区,找到生活轨迹弱的待遇领取人员。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技术对行为数据进行“量化组合式”信息比对,准确掌握待遇领取人员的生活状态,综合分析确认待遇领取资格,辅以人工核查信息,对待遇领取人员实现精准认定,确保待遇继续发放或及时停发。

(三)优服务、转作风,数据共享复用。采取数据信息“比对办”、人脸识别“自助办”、柜台服务“窗口办”、社会化网点“就近办”、参保单位“协助办”、特殊群体“担保办”、短信服务“提醒办”和人工上门“兜底办”多种方式,让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无感”完成领取社保待遇和惠民政策补助资格认证。整个过程无需主动申请、无需来回跑腿,全程可查可追溯。教育、农业农村、交通运输等10个部门依托“无感互认”改革平台,通过数据共享、精准供给、定向推送、智能处置的方式,实现22个待遇领取事项资格认证结果互认复用。

(四)多渠道、严监管,强化风险防控。“无感互认”改革通过数据高速运行,实时对待遇资格信息进行精准分类,及时生成认证结果,有效避免待遇冒领情况的发生。一是提供申报待遇停发功能,群众通过手机登录“无感互认”平台,自助提交待遇停发申请,足不出户解决“不想骗”问题。二是通过数据比对,靶向确认死亡人员名单和重复领取待遇人员信息,村(社区)干部上门核查,最终确定待遇领取资格,解决“不能骗”问题。三是村(社区)按月报送辖区内疑似丧失领取待遇人员信息和最终确认名单,解决“不敢骗”问题。四是坚持“打防控建”并举,围绕“不想骗、不敢骗、不能骗”,加强法治宣传、信息发布、风险提示、案例剖析,制定举报奖励办法,畅通群众反馈渠道,筑牢“跑冒滴漏”“防火墙”,维护社保基金和财政资金运行安全。

三、成效与反响

《中国组织人事报》《中国社会保障》《安徽日报》《安徽法制报》等媒体多次对该项做法进行宣传推介。2023年4月,安徽省人社厅将亳州市“无感互认”改革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应用。

(一)资格认证更精准。“无感互认”改革汇集24个部门48个渠道的1863.38万条数据。通过数据比对,关联待遇领取人员出行、学习、就医等生活轨迹信息;结合多角度行为数据分析,识别待遇领取人员生存状态;基层干部通过走访慰问形式,面对面核实领取人待遇资格。实现待遇领取“免打扰”“零参与”,认证率98%,达到了识别精准、认定精准,可持续、易复制、能推广的目标。

(二)待遇领取更便捷。“无感互认”改革让99.53万人待遇领取由“群众自证”变“数据佐证”,认证方式由“坐门等人”变“数据服务”“上门服务”,认证周期由固定时段变动态递延,实现了“多头跑腿”变“数据跑路”的目标。解决了过去认证3分钟,跑腿“一整天”的困扰,群众“跑腿”越来越少、服务越来越暖、体验越来越好。

(三)资金运行更安全。“无感互认”改革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数据网格同步”“齐抓共管同治”等多种方式,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全覆盖的监管体系,为打击欺诈骗保、套保或挪用贪占各类社保资金的违法行为提供了有力“武器”。在实现社保基金和财政资金运行安全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四)基层管理减负担。“无感互认”改革后,通过大数据比对,只需对无生活轨迹又未进行自主认证的预警人员开展人工认证,大大提升了工作质效,大幅度减轻基层干部工作负担,同时也节省资格认证主管部门的行政运行成本,解决过去“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老大难”问题。通过基层干部走访慰问等暖民心局举措,靶向走到群众身边,倾听心声诉求,让群众在“无感”中完成待遇领取资格认证,让基层管理服务由“能办”到“快办”,把老年人的“烦心事”变成了“暖心事”。

(责任编辑:君君)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