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勃湾区坚持以推进“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调处中心建设为契机,积极践行“最多跑一地”改革思想,构建“信访+矛盾纠纷”彻底化解机制,融合打造多元解纷阵地,让群众“一扇门进出”、纠纷“一揽子调处”、矛盾“全链条化解”,实现社会治安秩序持续向好,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稳步提升。
一、多层级“融建”,实现矛盾纠纷调处阵地“规范化”
高站位一体统筹谋划。海勃湾区坚持将矛盾多元调处阵地建设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和重点工作来抓。依托区政务服务中心既有场所,优化调整内部区域布局,改建成面积近1568平方米的社会综合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
高标准规范阵地建设。区级层面按照前端综合受理、统一分办,后端分类化解处置的闭环流程,在中心设置“无差别综合受理区”和“多元化解区”,力争“第一时间、同一地点、低成本、高效率”化解全区矛盾纠纷。镇街层面按照4+X功能设置和“六有”标准规范化建设矛调分中心(站),实现“小事不出村社、大事不出镇街”。
高质量培育特色品牌。积极推动特色品牌人民调解组织在镇街道矛调分中心阵地建设。如,千里山镇成立“和事佬”调解团、凤凰岭设立“邻里凤姐”、新华组建“咱们家”,全力消除邻里纠纷;滨河街道成立“潘老师工作室”专业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新华西搭建“初心会客厅”推动干部下访,解锁基层治理“新密码”。
二、多力量“融合”实现矛盾纠纷多元调处“专业化”
调解主体多元融合。坚持“多元融合”理念,采取常驻、轮驻、随驻等形式,统筹区人社局、区法院、区司法局等13个部门、62名专业调解人员进驻。按照“1名法院派驻员、1名人民调解员、1名书记员、1名部门调解员”单元式组建7支调处队伍,设立“四合睦”说法专班,推动进驻人员从职能职责的“物理”整合转变为联合化解的“化学”融合。
调解功能多元融合。聚焦多元矛盾需求,在设立婚姻家庭、物业、问题楼盘等专项调解工作室基础上,配套警务室、微法庭、线上调解室、司法确认室、听证室等,以便及时、便捷、高效化解矛盾纠纷。
调解方式多元融合。采取“线上线下”多元调解,实现“1+1>2”的化解效应。线下按照《三级联动“大调解”处置流程》,实施村社“首调”、镇街“会调”、区级“联调”的分级调处模式,实现“三级联调”。实施咨询、调解、仲裁、诉讼等多元化解方式,推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司法调解”有机衔接联动。充分发挥医疗、金融等多领域调解委员会的专业行业力量,建立起专业调解、专家资源共享、行业紧密联动的调解模式,实现“专业诊调”。组织各类社会组织、“两代表一委员”、律师、老党员等社会力量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实现“社会协调”。线上创新调解宣传载体,开通“四合睦说理团”抖音官方普法宣传账号,组织区级行政单位、司法机关、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四类专业力量”以“新媒体+普法宣传”形式,为群众提供权威、专业、“零距离”的问题解答服务,营造和谐和睦社会氛围。
三、多机制“融汇”,实现矛盾纠纷调解治理“源头化”
完善闭环型运行机制。以《海勃湾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综合矛盾调处化解工作机制》为抓手,建立矛盾纠纷“排、分、调、处、评”闭环处置流程,将矛盾纠纷按疑难程度,分层、分级、分类别流转交办,形成“群众求助-窗口受理-系统派单-矛盾调处-司法确认-评价回访”的矛盾纠纷化解服务闭环和严密的工作链条。
完善多元化解决机制。建立健全13项工作制度,实施网格常态排查、村社每日响应、镇街每周梳理、区级每月研判工作机制,推动区域矛盾“发现得早、研判得准、处置得好、控制得住”。针对疑难复杂或者久拖不决的案件,以集体会商、领导包案、跟踪督办等方式兜底化解。截至目前,中心共接待群众6814人,受理诉求5283件,办结5023件,办结率达95.08%。
完善综合性考评机制。围绕部门履责,对各进驻单位、调处团队、职能科室的日常纪律作风、调处绩效、群众评价等综合打分。围绕化解质效,建立“网上评价、现场评价、回访评价”的“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反馈体系,按照“简案周结、普案月结、难案季结、急案快结”原则,对受理事项进行电话督办、周月报通报,切实推进各类诉求解决整体提速。截至目前,共印发周报70期,月报13期,线上督办进驻部门31次,回访诉求事件4833件,其中电话回访462件,现场回访4371件。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