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 努力走出“海勃湾区善治”新路径

时间:2023-04-24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佚名

近年来,海勃湾区区域社会治理中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深化“1342”社会治理体系,持续推进“一中心、两平台”实体化运行,抓牢夯实阵地建设基础,不断探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善治”新路径。

一、以政治为引领、以体制为优势,站稳“落脚点”

高站位推动实体化运行。建立以区域治理中心为主阵地,镇(街道)为分阵地,村(社区)为联动阵地的“1+7+42+N”治理模式,形成“资源清单”“需求清单”“项目清单”共享、共治、共用链条,确保做到中心抓总,镇街履职、村社落实、职能部门纵深发展推进,实现“大脑中枢”与“神经末梢”协调统一。

高标准构建规范化体系。探索建立“1342”社会治理新体系,切实把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治理智能、治理动能和治理势能,在区域内实现政治引领全覆盖、协调指挥全天候、矛盾调处全链条和服务管理全方位,不断实现海勃湾区基层治理的“四大转变”。

高效能发挥“中心”作用。横向联动区直部门,纵向联动市、区、镇街、村社、网格五级贯通,24小时响应居民诉求,切实做到“一号受理、两线联动、实时分流、限时办理、统一答复”。强化数据资源整合和共享应用的深度关联融合,汇聚形成社会治理要素数据库。制定印发“一办法三清单”等规范性文件,组建“1+3+N”网格综合服务队,设立强化“网格服务日”、网格“五步工作法”等载体,依托网格学院,开展理论研学、实战模拟等培训,筑牢精细化治理网格基座。

海勃湾区区域社会治理中心

二、以数据为支撑、以科技为手段,铸造“资源网”

在数据运用中凸显治理成效。开发移动终端小程序,实现政策解读、纠纷预约等便民服务。探索“美丽乡村智慧门牌”覆盖千里山镇5个行政村5077户村民,实现乡村治理和便民服务“一码承载”。通过分级管理和实名认证实现信息采集、动态维护和数据共享应用移动终端承载。截至目前,注册用户突破14万,总访问量达761万次。 

在数据流转中提升协同联动。建立群众诉求7*24全天候响应、周报督办、月报分析机制,推动“12345”总客服、区域中心、区直部门、镇(街道)、村(社区)和专职网格员全流程信息联动互通,形成完整的数据闭环流程和安全运转体系。截至目前,共响应群众诉求116877件,办结105416件,流转数据50万条。

在数据集成中强化风险感知。依托海区e家平台数据中枢,汇集12个部门32个维度治理要素信息。关联26万条人口数据和14万条建筑物信息,实现30436个非公有制经济组织、13类10778名重点管理人员、488个党组织、12203名党员信息矢量上图。集成三类视频1300路,融通101个居民小区“智慧门禁”实时数据和7个智慧安防小区的消防声光报警监控、电梯电动车监控及高空抛物实时监测1037路,推动数据感知前置,实现智能监测预警与安全风险防范有效联动。

四楼指挥区

三、以共治为抓手、以聚力为路径,构建“解纷链”

矛盾调处团队“专业化”。围绕落实《海勃湾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综合矛盾调处化解工作机制》,通过常驻、轮驻、随驻等形式,统筹区公安分局、区法院等13个部门、62名专业调解人员进驻。推动形成进驻单位各司其职、相互补位、合力化解的工作局面。

矛盾调处流程“规范化”。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分、调、处、评”闭环处置流程,制定实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督导机制》,依托线上“智慧矛调”平台系统和线下服务阵地,以集体会商、领导包案、跟踪督办等方式兜底化解全区各类矛盾纠纷。中心自运行以来年累计受理群众7019人次,受理诉求5548件,办结率达95%以上。

矛盾调处方式“多元化”。单元式组建7支调处队伍,覆盖物业纠纷、问题楼盘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等15个领域。创新融合依法调解宣传载体,组织区级行政单位、司法机关、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四类专业力量”以“新媒体+普法宣传”形式,引导形成群众表达诉求依法靠法的社会氛围,累计发布的各类普法视频,播放量达24000余次。

四、以善治为准则、以参与为核心,实现“居民合”

区级层面促统筹。推动构建全区三级治理组织体系,印发《镇(街道)联动中心(站)建设运行规范指南》,按照“六有”标准和4+X功能设置,推动“三级”联动治理分中心全部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

镇街层面促提升。积极推动特色品牌人民调解组织在镇街道矛调分中心阵地建设。现建成规范化调解室30余个,调解委员会38个,调解队伍51支。培育371支有影响力的志愿队伍,发展平安志愿者1097人,发动平安志愿者参与活动1109人次,有效凝聚“社会组织”合力。

村社层面促聚合。充分发挥村(社区)基层社会治理前沿阵地作用,组织各类社会组织、“两代表一委员”“五老”、律师等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责任编辑:君君)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