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盐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大力推动人民调解工作创新,打造“盐和”调解品牌,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受益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一、“盐和”概述
“盐和”音同“言和”,为“盐邑联盟,为您言和”之意,该区域调解品牌起源于秦山街道“秦义联盟”,是海盐县司法局从共同富裕新时代“枫桥经验”跑道切入,基于当前基层矛盾纠纷呈现出成因复杂、主体多元、规模扩大、调解难度大和容易激化,社会治理难度加大的情况,针对如何使社会发展更加“有序”、疏解矛盾更加“有效”、处置问题更加“有力”三个问题,在全省率先开展的基层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探索、改革。
二、主要做法
(一)完善机制,构建“盐和”共富体系
一是集群化构建“盐和”品牌体系。以“盐和”品牌为牵引,在全县形成“1+9+N”品牌集群。“1”即县域总品牌“盐和”,“9”即在全县9个镇(街道)打造9个镇级调解品牌,“N”即以部门为主体打造多个行业调解品牌,“9+N”为“盐和”子品牌。为进一步擦亮“盐和”品牌,开展“四个一”行动,即“一镇一品牌,一品牌一logo,一村一特色、一部门一亮点”,在“盐和”引领下,武原街道“止戈”,秦山街道“秦义联盟”、县妇联“盐姐姐”等一系列品牌纷涌而出。并明确各子品牌logo使用中须在其左上方统一冠以“盐和”logo,由此形成集群型品牌。
2022.5.27“盐和”调解品牌正式发布
二是标准化统一“盐和”建设模式。2021年5月,以秦山街道为试点,发布全国首个区域调解品牌地方标准——《“秦义联盟”建设与管理规范》,对联盟组建、制度机制建设、场所平台建设、管理评价要求等进行统一规定,2021年6月,“秦义联盟”调解模式在全县推广,2022年5月,在嘉兴全市推广。“盐和”各子品牌均须参照《“秦义联盟”建设与管理规范》地方标准进行建设,通过标准化形式实现“盐和”调解模式的固化和升华。
“2022.5.27秦义联盟”地方标准发布一周年研讨会照片
三是长效化推进“盐和”工作实效。着力推进“盐和”四级组织架构建设,在县级层面成立“盐和”服务中心,镇(街道)层面成立“盐和”工作室,在村(社区)、工业园区、中小学校等建立工作站,在村小组一级建立服务点,通过“中心、室、站、点”建设实现“盐和”全域覆盖。2021年9月,海盐县专门印发了《打造“盐和”调解品牌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实施方案(2021-2025)》五年工作规划,并将五年工作目标进行量化。
(二)实现三项整合,凝聚“盐和”共富力量
一是整合专业力量。吸纳包括律师、法官、检察官、心理咨询师、调解骨干等专业人士建立百名“盐和”调解专家库,并建立“盐和”调解指导员队伍9支,分别联系对接各子品牌建设。2021年来,以“专家会诊”模式调处案件205起,涉及赔偿金额950余万。推进一镇(街道)一社工站建设,将“盐和”基层矛盾化解项目作为社工站必需服务项目,以专业社工机构承接项目形式,配备专职调解社工9名,落实项目经费200余万元。引入专业社会组织—泰嘉法律宣讲社,开展“社所对接”项目,由专业律师开展调解培训、法律咨询、介入调解等服务。
2022.5表彰首批“盐和”优秀盟员
二是整合部门力量。联合县妇联,围绕婚姻家庭纠纷调解推出“‘盐姐姐’助推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项目,通过线上线下阵地打造、队伍提质扩容、服务体系数字运用等举措,编织“永不打烊盐姐姐”平安调解网。如西塘桥街道为充分发挥女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吸纳优秀女性党员加入“杜阿嫂”调解队伍,目前该支队伍已壮大至36人,成功调解纠纷350余件。联合团县委,倾力打造“青和力”基层治理志愿服务品牌,组建“小青团”调解服务队,累计参与调解案件287件。
三是整合民间力量。建立“一格两警十员”“三长一员”、社会力量参与等工作机制,广泛吸纳乡贤、“老娘舅”、退休老教师、退伍军人等民间调解力量建立个人调解工作室,如于城江渭村“零纷”调解工作室、永兴村“乡贤调解团”等纷纷建立,探索建立“社工+调解”、“乡音+调解”、“老兵+调解”等调解新模式,培育组建民间调解类社会组织141家,均在民政部门备案。在百步镇创新建立“商家共治联盟调解室”,实现“商人纠纷商人解”,有效形成共同富裕背景下“人人参与社会治理”的新环境。
(三)闭环式管理,打造“5分钟”调解服务圈
一是固定流动并行,优化调解服务。“盐和”品牌秉承把“共富大事”和“群众小事”结合起来的理念,创新“固定+流动”双驱并行调解模式,将调解职能触角延伸到群众“家门口”。“盐和”品牌还依托公共法律服务点、超市(小卖店)、居家养老服务站等群众经常聚集地建立“评理说事点”,选任政治素养好、德高望重人士担任说事员,通过“唠家常”的方式,把矛盾纠纷在“点”上“说”出来、化解掉。目前已组建“评理说事点”45个,通过说事点直接化解纠纷310起,建成“家门口(厂门口)调解室”25个,流动调解名录库专家32名。
二是线上线下互动,提高智治效能。建立线上“秦义通”平台,内设警情推送、线索收集、调处回复、纠纷流转、我要点单等模块,实现矛盾纠纷一键上报、流转、处置。同时依托网格工作群广泛建立“盐和”微信工作群、小组群等“指尖联盟站”,力争实现人民调解“一次也不跑”,让群众在“便民利民”中感受“慧治”的正义与温暖。线下则充分发挥“盐和”盟员熟悉基层、遍布广泛的优势,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政策法规宣传等服务。
三是管理服务结合,提升群众获得感。一方面,着力加强“盐和”联盟内部管理机制,制定《“盐和”联盟成员积分制考核实施方案》,实行成员“0到5分”基础积分考核,建立一至三级星级评价指标体系,严格落实联盟成员“准入退出”制,2022年5月,海盐县表彰首批“盐和”优秀盟员。另一方面,不断延伸“盐和”品牌服务内容,创新提出“服务共享”新理念,在“盐和”调解工作点提供便民小纸条,将每月10日定为志愿服务日,2021年以来,该联盟共开展法治宣传活动75场次,走访维稳困难人员39人次。
三、取得成效
“盐和”调解品牌打造以来,共调处纠纷12156件,其中镇、村一级调处量占90%以上,打造调解“5分钟”服务圈,有效缩短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共富基层社会治理崭新格局。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