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与起因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社会民主制度在司法领域的重要体现,是人民群众依法参与司法、监督司法的最直接形式。但在陪审实践中存在候选陪审员资格审查协同差、陪审员庭前阅卷难、违规指定陪审、超法定案件数参审、陪审作用发挥不明显、监督管理不够有效等问题,严重制约陪审员参与司法深度,影响司法公信。为深入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的运用信息科技手段实现陪审员选任、参审、管理全程信息化等要求,温岭法院按照数字化改革要求,建设人民陪审员在线应用,该应用依托“四横四纵”架构体系,纵向贯通省、市、县(市、区)法院业务部门,横向协同人大、司法、公安、市场监管等7个部门,重点打造数字选任、智慧管理、科学监督3个场景,构建全闭环陪审工作智慧新模式,推动陪审管理提质增效。
二、做法与经过
(一)人民陪审员在线应用诞生经过
人民陪审员在线应用的雏形是人民陪审员信息管理系统,早在2019年温岭法院就针对陪审员管理难、参审难等问题联合技术公司开发建设陪审员信息管理系统并投入使用,期间,不计其数次召集一线办案人员、辅助人员、技术公司进行项目需求研讨,经不断实践完善,人民陪审员信息管理系统于2021年在台州二级法院推广使用。此时,恰逢浙江数字化改革元年,浙江省委于2021年2月18日召开全省数字化改革大会,在全国率先开启数字化改革探索实践,浙江高院随后印发《关于推进建设“浙江全域数字法院”重大改革的实施方案》,温岭法院根据上级部署,立即制定《温岭市人民法院“数字法院”改革实施方案》,并组建工作专班,明确要重点打造人民陪审员一件事,实现跨业务、跨部门、跨层级的多跨场景建设,打破过去陪审工作各部门、各单位条块分割、条线孤立的碎片化模式,进一步推动陪审工作体制机制变革。2021年以来,在温岭人大的大力支持下,在温岭市司法局的协作下,温岭法院顺利开始陪审选任、陪审监督等多跨模块的建设,温岭市人大、政法委、司法局、公安局、大数据发展中心等多部门多次就项目多跨场景建设进行研讨对接,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人民陪审员在线应用已形成“四横四纵”架构体系,实现82类数据项的归集和共享,并在浙政钉上线运行。人民陪审员在线应用还于2022年被列入“浙江全域数字法院”2022年改革重点任务(2022年第一批育苗造林项目),于2022年7月、11月被纳入全省重大改革数字法治“一本账S2”“一本账S3”,于2022年5月在浙江全省法院推广。应用虽已推广,但改革的脚步从未止步,人民陪审员在线应用的功能完善持续在路上。
(二)人民陪审员在线应用的主要做法
人民陪审员在线应用已集成数字选任、智慧陪审、科学考评、动态监督等功能,主要建设 3个子场景。
1.陪审选任场景。建立候选人员数据库,自动向候选人发送选任邀请、征求意见,形成候选陪审员名单。综合审查候选陪审员户籍、年龄、学历等信息,从通过审查的人员中随机抽选陪审员拟任命人选,提请人大任命。
智能抽选人民陪审员
2.陪审管理场景。分地域、行业、专业等建立陪审员信息库,根据案件实际需要,智能筛选陪审员名单。以智能筛选的陪审员名单为基础,随机抽选初定参审及候补陪审员,初定人员未反馈或无法参审的,自动递补。通过应用自动发送陪审通知至陪审员,陪审员随时在线开展卷宗查阅、远程合议、电子签名等操作,切实提高陪审效率。
3.陪审监督场景。实行法官、陪审员互评,就对方的履职能力、专业素养、纪律作风、司法礼仪等内容进行评议。归集陪审员基本信息、参审数量、庭审表现、参与培训等情况,对陪审员精准画像。搭建陪审员述职平台,人大等监督部门一键查阅,掌握陪审员参审履职情况,实现陪审实质化监督。
人民陪审员管理应用模块
三、成效与反响
人民陪审员在线应用运行以来,截至目前,浙江法院通过该应用已注册陪审员1.7万余人,抽取陪审员14万余人次,邀请陪审员参与审理案件2.4万余件,发送通知近10万次,一审案件陪审率100%,陪审员、法官互评率94%,管理效率提高50%,实现陪审最多跑一次。人民陪审员在线应用获评浙江省2022年第6批“数字法治好应用”,获评“浙江全域数字法院”好应用成果、全国政法智能化建设智慧法院创新案例以及浙江法院司法改革“微创新”示范案例;相关做法被《数字化改革》(工作动态)第35期收录,并获得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李占国院长的批示肯定;相关理论成果《关于数字赋能陪审工作的思考》获评2022年政法智能化建设智慧法院创新论文;相关制度成果《人民陪审员管理办法》《关于建立法官与人民陪审员互评机制的实施办法》获评“浙江全域数字法院”好制度成果;该应用同时得到人民法院报等多家媒体的报道肯定。
获评数字法治好应用
四、经验与启示
温岭法院重点围绕陪审员的选任、参审、陪审员履职保障等方面进行探索实践,让人民陪审员事实参与陪审,这些改革措施,为全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提供了诸多经验和启示。第一要注重改革人民陪审员选任流程,实现人民陪审员的广泛性和代表性,第二要注重完善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机制,切实解决“陪而不审、审而不议”等突出问题,第三要注重完善人民陪审员的退出和惩戒机制,维护人民陪审员制度严肃性,第四要注重完善人民陪审员履职保障制度,确保人民陪审员制度落实到位。
五、探讨与评论
人民陪审员在线应用的开发启用,是温岭法院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推进智慧法院建设,实现信息技术与陪审工作的深度融合,既助推审判与陪审质效双提升,也增强人民陪审员职业尊荣感。人民陪审员在线应用的价值具体可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重塑了选任流程。通过陪审员选任,保障群众有序高效参与司法活动,是推动构建法治保障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工作体系的重要基础。改革前,选任陪审员耗时长、成本高。改革后,应用构筑了智能化选任模块,以线上选任替代以往线下选任,实现随机抽选、智能审查、短信电话自动确认,节省了一半人力。同时,改变了以往线下手工统计、人工确认,人大现场进行监督,候选信息不共享等情况,提高选任效率。
二是规范了陪审机制。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实现人民陪审员均衡参审,避免出现“驻庭陪审”“编外法官”等问题。改革前,陪审管理不规范,出现个别陪审员高频次参审、个别陪审员零参审等现象,呈现“哑铃型”而非“橄榄型”的参审形态。改革后,通过智能化应用,建立陪审员时间档案,排出合理档期,个性化设定参审权重,及时预警超量参审等违法行为,确保每位陪审员参审案件数大致相当、参审案件最多不超过30件,推动陪审合法合规。
三是激发了队伍活力。在陪审员履职环节,通过应用实现线上参审操作,让主业忙碌或因故在外的人民陪审员能够在线参与到陪审全过程,应用同时归集陪审员参审数据、庭审表现等,强化了陪审员责任意识。在陪审员述职环节,人大常委全方位考察每位陪审员履职情况,对不合格陪审员予以免职,寓支持于监督之中,协力推进陪审员工作。通过述职、履职评议、退出等履职评估,促使陪审员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相互之间形成比学赶超、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从而激发陪审员队伍的整体活力。
四是提升了司法公信。陪审员对司法审判的深度参与,能够有效提升司法制度的公信力。改革前,陪审员专业素养与案件参审要求是否匹配较少作为选择陪审员的标准,即使选择专业陪审员也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推荐方式,缺乏制度化设计。改革后,将陪审员按镇街道等地域,医疗、教育、保险、建筑、农林等行业,知识产权、建设工程等专业等进行分类,根据案件类型匹配有相关专业背景、行业经验的陪审员,深度参与案件审理,协助法官解决专业性疑难问题,有效缩短审理时间、降低诉讼成本、保障案件质量,提升司法公信。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