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与起因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数据技术日新月异,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接踵而来,并投入市场应用领域,个人信息冰山一角下的潜冰渐渐浮出水面,展现出其成几何倍数增长的巨大价值,吸引着来自各方的“探冰者”。
个人信息价值凸显的同时,与之伴生的系列风险和隐患也随之而至,如拉网式的过度人脸信息收集严重威胁个人隐私,造成公民人身、财产以及心理上的安全隐忧。
一言之,大数据时代的个人信息流通,给人们带来惊喜的同时,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强烈冲击着传统的个人信息保护模式。
2021年3月15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播出的3•15晚会节目中,揭露了一些商家违法收集、处理人脸识别信息,滥用人脸识别技术的乱象。节目播出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也引起了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检察院的关注。随后该院在辖区启动个人信息安全保护专项行动。通过随机走访、调查永川区内15个在售楼盘,检察官发现有4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未向消费者告知且未经同意的情况下,擅自收集、存储、使用消费者人脸信息。
最多的一家房地产公司售楼处有15个摄像头,每个摄像头每秒可以采集50余条人脸信息。这些人脸识别系统通常搭载专用的监控摄像头,只要消费者一走进售楼大厅,脸部信息就被瞬间识别储存,可谓“防不胜防”。而且无论是在售楼处门口还是售楼处大厅之内,摄像头处均无人脸识别提示,售房人员对人脸识别也只字未提。这引起了检察官的担忧。
二、做法与经过
2021年6月2日,永川区检察院正式予以立案,检察官多次实地走访,对相关情况拍照取证,并逐一登记造册,形成了闭环证据链。
同年6月18日,永川区检察院向负有主体监管责任的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出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
建议如下:依法对辖区内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违法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等问题进行处理,同时强化日常监管,将个人信息安全保护作为监督检查的重点,加强个人信息安全宣传工作,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收到检察建议后,永川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高度重视,第一时间部署开展了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行为专项整治行动,逐一调查走访全区43家在售楼盘,约谈9家存在安装人脸识别系统、收集消费者人脸信息问题的房地产企业并督促整改,对3家问题严重的企业进行立案查处并责令其拆除人脸识别系统。
三、成效与反响
在该案中,永川区检察院强化与行政机关的协作以及案件办理的跟踪问效,在后续的多次回访中发现,辖区房地产行业滥用人脸识别技术、侵害公民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以此为契机,该院加大人脸识别等个人信息领域案件办理的力度,并与行政机关建立起长效协作保护机制,进一步织密信息安全保护网,共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确保公民个人信息安全。
该案被重庆检事儿、央广网、检察日报等多家媒体刊登,广泛转载,并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CCTV-1)《今日说法》栏目在捍卫公益之诉•守护个人信息安全(上)节目录播,在一定范围内,普及了个人信息保护,警醒了不法商家,起到了良好的普法宣传效果。
四、经验与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群众利益无小事,从一个日常的人脸识别,就反映出系列个人信息安全问题,这提醒着检察机关需要紧贴民生需求,能动履职回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充分彰显司法增进百姓福祉的作用,让群众感受到法治阳光的温暖。
人民检察来自人民、根植人民,要切实践行为民服务宗旨意识,聚焦民生保民安,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下一步,永川区检察院将继续认真落实“讲政治、顾大局、谋发展、重自强”新时代检察工作总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学笃用习近平法治思想,依法正确履行检察职责,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份坚实司法保障。
五、探讨与评论
永川区检察院办理该人脸识别一案,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依法保障人民权益的生动实践。通过聚焦人民群众的平常关注点,做到“小案件”讲述“大道理”,并以有力量的检察行动、有温度的司法宣传,指引人民群众学习法律、信赖法律、运用法律,让人民群众更真切感受到法律对护航美好生活的重大作用和意义。
在这之后,《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自该法实施两年多来,深深扎根大数据时代中国社会的现实土壤,不断将权利义务规范变为治理实践,以法治方式护航人民群众美好生活。
作为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立法,该法提纲挈领的构建了规范化的个人信息处理和保护制度框架,为公民明晰其个人信息行止边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了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
同时该法第70条规定了“个人信息处理者违反本法规定处理个人信息,侵害众多个人的权益的,人民检察院、法律规定的消费者组织和由国家网信部门确定的组织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正式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了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制度,为检察机关提起个人信息保护行政公益诉讼提供了合法依据。
基于大数据下,个人信息专属性与公共利益性相交织的情况,检察公益诉讼的适时合法介入,非常契合当下个人信息保护的需求。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