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喧天、金蛇狂舞、热闹异常……2月21日晚上,肥东县国家级“非遗”大邵“洋蛇灯”,省级“非遗”庐州大鼓、门歌全新亮相合肥大剧院,现场群众一片欢腾,乐享非遗文化“大餐”。
合肥大剧院外,激昂的锣鼓声中,20个头扎黄布巾,身穿黄色练功服,腰系红绸带的人,手握灯把脚下生风,上下挥动,舞动蛇身,熠熠生辉。
通体透着红光的“洋蛇灯”,蛇头时而高昂,似腾空而去;时而低垂,如金龙出海,别有意境。长蛇出海、走径折、摇大车、四蟒翻身、盘宝塔……一个个经典动作轮番呈现,精妙无比。
“不愧是‘中华一绝’,场面震撼,喜庆热闹。”市民李女士激动地说。
合肥大剧院内,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由原汁原味的庐州大鼓与焕然一新的门歌,创编而成的非遗节目《沸腾的合肥》,让观众眼前一亮。
精彩的表演、铿锵的说唱、柔美的舞蹈,在“浓郁的泥土芬芳”与澎湃的时代气息中,讴歌了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合肥发生的翻天覆地大变化,表现了合肥儿女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正豪情满怀地阔步走在新时代伟大征程上的喜悦心情,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妥妥的文化大餐,满满的家乡味,却又十分新颖。”观众高先生赞叹地说。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肥东县围绕非遗的传承和传播,在“新”字上下功夫,不断创新方式,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
比如,国家级非遗大邵“洋蛇灯”,每18年舞一次,每次蛇灯增加1节,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目前,蛇灯长度已达128米,需要135人才能舞动起来。
据大邵“洋蛇灯”第十一代传承人邵二勇介绍,今天表演的“洋蛇”是条小“洋蛇”,只有19节,长约38米,也是大邵“洋蛇灯”首次创新形象进行的表演。
小版“洋蛇灯”相比原版“洋蛇灯”,编扎的技艺、演出的技巧虽然都相同,但体积小、重量轻、参演人员少,展演的时间和地点更具有灵活性,也更方便传播。
“老祖宗的东西也不能丢,原版表演我们依然坚持按祖训18年演一次,那样的气势更加恢宏,更能让群众直观地感受‘洋蛇灯’的魅力。”邵二勇坦言。
与“洋蛇灯”一样,门歌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为彰显地方特色,我们仍然沿用了殷光兰老师的唱腔风格,同时将锣鼓的伴奏型融入背景音乐中,采取领唱和合唱结合的表现形式并配以舞蹈进行展演,这样更符合现代人对艺术的审美追求,尤其是更容易被年轻人接受。”肥东县文旅局宣传办负责人表示。
对一个城市而言,非遗既是精神血脉的延续,也是获取心灵滋养的精神家园。肥东县现有各级非遗项目28个,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省级非遗项目3个,市级非遗项目13个,县级非遗项目11个。一个个闪耀着古老智慧、崇高道德的非遗项目,是肥东尤为珍贵的文化“宝库”、精神财富。
下一步,肥东县将大力挖掘非遗内涵及当代价值,用心讲好非遗中的肥东故事,在全社会凝聚起向上向善的力量,为肥东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添助力。(彭红玲、王恩兵 肥东县委宣传部供图)
(责任编辑: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