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云南两会】云南省政协委员王诗莹:在国际化市场化中保护发展非遗文化

时间:2023-01-11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李明

“非遗文化保护传承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抢救性保护、传承性保护、整体性保护、数字化保护、生产线保护等措施,推动云南非遗活态传承,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正在召开的云南省“两会”上,云南省政协委员、云南艺术学院副教授王诗莹提出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发展的建议。

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其中,15个少数民族属云南独有的民族,16个少数民族跨国境而居。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节庆活动、音乐歌舞、服装服饰等,甚至连民居建筑和生产生活用具都各具特色。

王诗莹在调研中发现,云南省的非遗数量居全国前列,而其中数量最大的就是少数民族非遗,这些非遗项目绝大多数分布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这些地方在经济上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而在文化上却是“富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许多非遗项目存在着活态传承不充分不均衡、项目传承后继乏人等问题,正走向衰退或者处于濒危状态,亟须关注和保护。”王诗莹说。

因此,王诗莹建议,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要开展抢救性保护,运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复制、数字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民间艺人及其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真实、完整地记录下来,并收集相关的实物和资料,建立完整的档案和数据库系统;建立以传承人为核心,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真正实现非遗的有效保护与活态传承。

在传统美术、传统技艺和传统药物类等领域尝试生产性保护。以保持非遗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遗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

同时,借助数字化技术,以影像采集、数据存储和网络技术为基本手段,将景观再现技术、三维动画技术、动作捕捉技术等综合运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保存、保护,传承工作中;在“自然和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中以民族民间歌舞乐表演、传统技艺展、文化遗产知识讲座、文物鉴赏、文化遗产图片展等形式开展活动,进行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

非遗的发源、发展和传承往往与生活化的环境和氛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因此,进行非遗保护,要将非遗项目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一起进行整体性保护。”

“对于我们文化工作者来说,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虽然任重道远,但我将依然坚守,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让云南的非物质文化继续璀璨下去。”王诗莹表示。(李明)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