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合肥市发改委、市场局、公管局共同发布合肥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情况。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合肥市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信用工作部署,加强重点领域信用应用创新,推动信用与优化营商环境、促进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公共资源交易等工作紧密结合,形成企业追求诚信、社会崇尚诚信、人人遵守诚信的良好城市氛围。在最新公布的全国省级综合信用指数中,合肥市分数为82.97分,位居全国第三,信用建设成效明显。
推进信用监管,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一是全面推广信用承诺。在市场监管、公积金管理、交通运输、应急管理等重点领域的590余个事项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实现审批替代型、行业自律型、主动公示型、信用修复型等信用承诺全覆盖,累计在信用合肥网站公示各类信用承诺书115万份。
二是实施事前信用核查。推动行业主管(监管)单位在办理行政许可、告知承诺、资金奖补、评先评优等事项时,按照“信用先行”原则,全面查询当事人信用信息,今年以来,市信用办累计开展信用核查超6386次。
三是开展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在整合各类信用信息基础上,参照国家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由合肥市征信公司对我市行政区域内的企业开展全覆盖、标准化、公益性的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对依法经营、信用评价等级较高的市场主体,给予融资便利等激励。
四是拓展信用报告应用领域。在高新区率先实施信用报告替代合规性证明改革,精准出台《高新区企业信用信息报告代替行政合规证明实施方案(试行)》,助力优化营商环境。今年以来,累计为30家企业开具49份信用报告,有效缩减企业人力和时间成本,提高企业幸福感。
做大做强“信易贷”平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一是不断完善平台功能。合肥市“信易贷”平台完成政信贷、股权融资、电子保函、续贷过桥、科创金融专区、支农支小再贷款、碳减排项目融资等多项融资服务功能和支持工具,可为全市中小微企业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融资支持
二是强化数据赋能。归集税务、社保等16个部门52大类的政务数据超过34亿条,对接大数据平台、第三方商业数据源等,打造覆盖合肥市企业主体无死角的数据库。通过对公共信用信息数据授权采集、加工、建模,形成涵盖税务、资产、公积金、社保等金融机构重点关注数据的企业信用报告,有效解决商业银行不敢贷、银企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三是推进产品创新。联合金融机构研发“合肥快贷”、企业“AI”贷等纯信用金融产品,有效解决中小微企业抵押不充分问题。通过大数据技术建模,实现线上审批,大幅提升审批效率。“合肥快贷”等产品授信时间不超过3分钟,真正实现了合肥信易贷平台的“130”融资模式,即1分钟申请、3分钟放款、0见面审批。
四是坚持政策护航。整合全市金融扶持产品,统一设立“政信贷”,搭建了政府、金融机构、担保机构、信易贷平台同参与、共风险的合作模式,为企业提供增信、贴息等服务。今年以来,通过“免申即享”方式,为全市企业提供贴息1.8亿元,担保费补贴近9000万元。
截至当前,市“信易贷”平台入驻企业25万户,入驻金融机构62家,发布金融产品216项,授信额突破1113亿元。
营造公平诚信市场环境,助力公共资源交易市场高质量发展
市公管局不断加大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信用体系建设管理,始终把信用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一个讲信用、重信用、守信用的交易环境逐步形成。
一是健全规则,信用体系制度化。出台《合肥市公共资源交易主体信用分级分类监督管理办法》《合肥市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人信用管理办法》《合肥市政府采购采购人信用管理暂行办法》《合肥市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竞争主体不良行为管理办法》《合肥市公共资源交易代理机构及从业人员信用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形成“1+X”的涵盖多方主体的信用体系。
二是严格标准,信用评价规范化。首创公共资源交易信用事项全过程闭环管理模式,形成立案、调查、会审、决策、执行、归档“六分离”工作考核评价机制,严格程序,严把标准。压缩自由裁量权空间,按照实际情况建立26种违法情形标准,量化78个处罚阶次,明确信用记录记分基准,杜绝人情、关系,真正做到“过罚相当、同案同罚”,同时体现教育为先的原则,对情节轻微且能够积极采取补救措施的竞争主体,及时给予信用预警,加强警示引导。
三是强化管理,信用适用差别化。将交易主体的信用评价等级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结合评价等级开展分级分类差异化监管,提升交易主体对信用建设获得感,引导形成“守信走天下,失信路难行”的良好氛围。大力推进行业信用综合评价结果的运用,优化招标文件范本中的评审办法,对诚信企业参与竞争实施正向激励,通过信用折价和信用加分方式,提高守信企业的竞争优势,将“信用”转化为“实力”。印发《关于试行诚信企业减免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项目投标保证金和履约保证金有关事项的通知》,对符合条件的诚信企业,免缴投标保证金,半年内,共减免诚信企业保证金14.97亿元,涉及7940家次投标企业,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四是联动共建,信用共享常态化。与城乡建设等行业主管部门以及相关业主单位建立信用联动工作机制,互联互通,互认互用,打通部门信用壁垒,实现信用信息联通。创新定标“函询制度”。对部分重大项目定标前向法院、建设、税务等相关部门进行函询,全方位了解定标候选人项目履约、信用评价、安全生产责任落实、社保信息、完税信息等情况,为定标提供全面信息支撑。
开展专项治理,帮扶失信企业重塑信用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大力推进严重违法失信企业治理及信用修复工作。截至目前,我市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仅占全市企业总量的0.41%。今年以来,实施信用修复19428户次,有力的提升了我市市场主体的活跃度。
一是加大宣贯力度。落实《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包容审慎监管支持市场主体创创业发展六项清单》,探索包容审慎监管,建立健全企业自我承诺、主动纠错、信息公示的信用修复工作机制,在门户网站及微信公众号开辟信用修复专栏,公开信用修复的依据、指南、文书以及全市14部咨询专线电话,通过政策指导、服务引导和温情辅导,主动为企业提供信用修复服务,彰显亲清清新的政商关系。
二是开展名单治理。严格控制增量,组织核查省局下发的2022年度拟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3244户,排查出不符合新规定列严条件企业1440户,建议省市场监管局不予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减少存量,对2021年9月1日之前列入的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信息进行全面排查,筛选出符合移出条件的企业名单5447户次,及时上报省市场监管局移出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库,并撤下公示信息;加大“僵尸企业”清理吊销力度,降低因经营异常名录届满3年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增量,从而减少原有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存量。
三是开展送信用进企业服务。对全市严重违法失信企业进行梳理,先后给符合信用修复条件的企业法定代表人和企业联络员发送短信6968条,提醒其履行公示企业信用信息义务,并督促其进行信用修复或办理注销手续,从而有效减少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数量,降低列严企业占比,更好地提升我市营商环境。以党建为引领,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主动作为,靠前服务,会同瑶海区市场监管局走进企业开展面对面的系列信用宣讲活动。先后走进百大周谷堆大兴农产品物流园、瑶海都市科技工业园、红旗建材市场与企业面对面讲解信用修复流程、手把手教授网上如何进行信用修复,现场解决企业信用修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营造诚实守信氛围,提升全社会诚信意识
一是加大信用宣传力度。积极开展“诚信兴商宣传月”、“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6·14”信用记录关爱日等诚信创建活动,通过政策宣传、展览展示、经验交流、信息发布、案例介绍、经验推介等系列活动,及时宣传和推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好的经验、好的做法,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展诚信文化宣传260余次。
二是丰富宣传形式。及时总结信用惠民便企、信用监管、诚信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典型经验举措,向社会推出一批优秀信用案例、信用应用场景、信用微视频。近期,安徽省2021年度优秀信用案例、微视频等系列成果公布。我市“信用体系建设为公共资源阳光交易赋能”、市场局食品经营许可告知承诺书、合肥家政服务公共平台诚信宣传片、“信用变金”、“蜀山区信用视频”等5个优秀作品入选。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下一步,合肥市将继续努力,持之以恒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使信用成为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强引擎和内生动力,推动合肥信用工作迈上新台阶。
(责任编辑: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