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合肥市爱鸟人士在合肥市蜀峰湾公园拍摄到珍稀鸟类鹗。鹗体长51~64厘米,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夏家振 记者 赵瑞瑞 摄
日前,《合肥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规划》提出了“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的两个目标:到2025年,“美丽合肥”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巢湖成为“最好名片”,城湖共生、宜居宜业的生态名城精彩呈现;到2035年,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常态,绿色发展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美丽合肥”基本建成。
重现土著鱼类及水生植物
坐拥八百里巢湖,合肥水网密集,湿地星罗棋布,凭借优势自然资源禀赋,将巢湖打造成“最好名片”是建设“美丽合肥”的重要一环。
《规划》指出,“十四五”期间,将系统修复和保护巢湖流域自然环境,到2025年,巢湖流域生态原真性和完整性明显恢复。
合肥将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为统领,协同实施碧水工程、安澜工程、生态修复工程、绿色发展工程、富民共享工程,深化巢湖流域水污染“四源”同治,进一步提升巢湖生态环境质量。到2025年,巢湖全湖水质稳定达到Ⅳ类,水生态环境整体趋好,水华发生频率和面积得到有效控制。
加强巢湖生物多样性保护,落实巢湖“十年禁渔”政策,修复鱼类洄游繁殖通道,科学选点设置人工鱼巢,逐步改善鱼类繁衍生境。科学制定巢湖生态水位调控方案,为全湖水生植物萌发、鱼类洄游产卵等提供水文条件。到2025年,鱼类结构优化且生物量增加大于10%,巢湖重现土著鱼类银鲴及水生植物轮叶黑藻。
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许雷说:“我们将开展生态系统、物种、遗传资源的调查,摸清生物多样性家底,重点调查分析鱼类、底栖生物、藻类现状。加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原生境的保护力度,修复巢湖闸、裕溪闸过鱼设施,保护鱼类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设立湿地观鸟区域和鸟类保护区。依法严厉打击野生动植物偷猎偷捕等违法行为。”
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建设
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四季之冷暖,是大自然予以人们的馈赠,也是“美丽合肥”的一个缩影。
《规划》提出,将实施氮氧化物(NOx)和VOCs协同减排,推进多污染物和关联区域联防联控,巩固提升环境空气质量。到2025年,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持续下降,细颗粒物年均浓度达到34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5%以上。2025年年底前,全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许雷介绍,在污染防治方面,合肥将严格执行车辆排放标准,全面实施国六排放标准,强化柴油货车精细化监督管理。到2025年,在用柴油车监督抽测排放合格率达到99%以上。同时,推动实施“阳光施工”、“阳光运输”,减少夜间施工。加强堆场、码头、商品混凝土搅拌站扬尘污染控制,推进抑尘设施建设和物料输送系统封闭改造。
为主动应对气候变化,合肥将推进气候适应型试点城市建设,开展气候变化风险评估,识别气候变化对水资源保障、粮食生产、城乡环境、人体健康、生态安全及重大工程的影响。加强监测预警,减少气候变化引起的各类损失。到2025年,普遍实现将适应气候变化相关指标纳入城乡规划体系,城市应对内涝、干旱缺水、高温热浪、强风雨雪、冰冻灾害等问题能力明显增强,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全面提升。
打造两千亿级节能环保产业集群
节能环保产业不仅对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促进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助力。
《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力争培育产值100亿元以上的企业2~4户,50亿元到100亿元的企业6~8户,10亿元到50亿元的企业20~30户,形成国内领先的两千亿级节能环保产业集群。
如何打造节能环保产业集群?《规划》明确,在支持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发展方面,将研究制定蜀山区、合肥高新区节能环保专项规划,加快打造中国环境谷、合肥高新国际环保科技园等节能环保产业园区,形成若干特色鲜明、相对集中的产业基地,积极引导节能环保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向优势区域集聚,促进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化、集群化、专业化发展。
同时,依托合肥丰富的科教资源,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完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支持节能环保领域工程实验室、技术中心、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推进节能环保领域产学研转化,激发企业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加快形成具有影响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
此外,建设渔光互补光伏项目、推广农林沼气发电等,到2025年,合肥市新增光伏发电186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装机规模达到36.12万千瓦。
2025年绿色交通体系基本建成
《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强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设,打造以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为骨干、以常规公交为支撑、出租车和电动租赁汽车为补充、自行车专用道和行人步道等慢行交通为延伸的综合公共交通体系。创造条件引导公众低碳出行。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多种手段,加大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力度。
到2025年,绿色交通体系基本建成,低碳出行成为首选,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取得突破,公路货运比例降低到82%以下。
同时,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加大交通行业节能低碳技术开发与推广,鼓励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加强新能源汽车充电、换电设施建设,公交站场、高速公路服务区快充站实现全覆盖。城市建成区新增和更新的环卫、邮政、出租、通勤、轻型物流配送车辆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持续降低营运车辆和船舶单位运输周转二氧化碳排放量。开展港口、机场、铁路货场、物流园区等重点场所非道路移动机械零排放或近零排放示范应用。(记者 潘子璇)
(责任编辑: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