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田国立:为房地产市场打造“金融都江堰” 助力百姓实现“住有所居”

时间:2022-11-09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佚名

11月8日,建设银行在北京举行住房租赁基金成立发布暨合作签约仪式,宣布建信住房租赁基金(有限合伙)、建信住房租赁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与北京、重庆、湖北、成都、南京、广州、佛山等地签署子基金意向协议,以及签署首批十余个项目收购协议。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出席活动并致辞。

田国立说,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建信住房租赁基金已顺利完成登记注册。今天来到智汇健康城项目现场,共同见证基金的成立及合作签约,他代表建设银行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党的二十大指出“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多年来,建设银行始终紧跟国家住房制度改革步伐。上世纪90年代,为适应房改需求,建行率先推出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要买房,到建行”从那时起就家喻户晓。进入新时代,建设银行坚决贯彻落实国家“房住不炒”、“租购并举”的政策要求,于2017年将住房租赁确定为全行战略,主动创新金融产品,积极培育租赁市场。截至目前,建行住房租赁相关贷款余额近2,100亿元;成立专业的住房服务子公司,开业运营204个“CCB建融家园”长租社区,管理房源超14万间;专注打造开放共享的住房租赁综合服务平台,企业用户达1.6万户、个人用户超4,200万户;公租房管理信息系统拓展至328个城市,保租房App也在211个城市上线。“要租房,到建行”逐渐深入人心。“探路”住房租赁的实践经验,为建行更好服务新时代住房改革奠定了基础。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银行试点设立住房租赁基金,这既是对建行住房租赁战略实施成效的肯定,也对建行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田国立表示,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发展方向和模式面临重大调整。房地产发展的新模式不是简单地筑起拦截房地产洪水的“堤坝”,而是要抓住房地产市场调整的时间窗口,顺势打造一个“金融都江堰”。既要因势利导,有效化解行业风险,又要顺势而为,把握资产价格回调期的机遇,带动各方资金盘活存量资产,向市场上“引流”一批性价比高、分类分层的租赁住房,满足不同群体特别是新市民“住有所居”的需求,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助力完善国家住房保障体系。

住房租赁REITs以具有稳定租金收益的住房资产为支撑,将规模大、流动性较差的不动产产权份额化、标准化,在不确定的市场中,为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提供收益相对稳定的投资产品。前期,建行推出了国内第一笔私募住房租赁REITs项目。今年8月,建行又以咨询顾问、战略投资、基金托管等多种角色积极深度参与,推出了我国首批3只保障性租赁住房公募REITs,引起强烈反响,认购份额数量均超过100倍,这表明市场对REITs产品有非常旺盛的投资需求。我们还将积极参与住房租赁公募REITs的发行和推广,增强住房租赁项目的商业可持续性,同时培育新型财富管理市场,消解投机性购房需求,落实“房住不炒”要求。

试点设立住房租赁基金将聚焦三个着力点。

着力探索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建设银行将与地方政府合作设立配套子基金,并建立开放的“项目接口”,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其中,解决住房租赁领域长期资本投入不足、传统债务工具覆盖不够等问题,帮助房地产行业盘活存量资产,降低库存和资产负债率,增加租赁住房供给,探索租购并举的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着力构建住房金融服务新体系。以此次基金试点为契机,推动住房金融业务向覆盖租购两端、服务存量升级、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并重的方向发展,形成集股权投资、信贷支持、租赁运营、REITs上市为一体的全方位住房金融服务体系,为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着力引导居民住房消费新理念。我国现有近3亿新市民,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十四五”时期还将有1亿新市民进城。住房租赁基金将通过多种方式,增加市场租赁住房供给,让广大的城市建设者、创业者以及新市民等找到温暖的家,推动居民住房消费理念从“为我所有”向“为我所居”转变,让“房子是用来住的,租挺好”成为新的生活时尚。

今天与智汇健康城项目签约,将把商业用房改造为500多套租赁住房,建信住房租赁基金将帮助上千名生物医药研发工作者马上搬进新家。

致辞最后,田国立还对相关部委和监管部门敏锐研判市场形势,给予金融创新鼓励和支持表示感谢,并对各级地方政府完善配套政策,大力扶持建行住房租赁的探索,相关房地产企业积极配合表示感谢。(建设银行黑龙江省分行)

(责任编辑:君君)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