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山街道杨家山里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包括上沟、墩上、黄泥巷、东南崖、西北庄、大下庄、后石沟七个村,现有村民982户、3017口人,山林1.58万亩,耕地4433亩。杨家山里片区实施整体谋划、一体规划、分期建设,累计投入各类财政资金7000余万元,撬动社会投资4亿余元,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初见成效。
一、一体化规划,统筹发展新布局
街道选取杨家山里片区实施一体化打造,通过片区示范统筹带动全域发展。以东南崖村为核心区建设杨家山里红色教育基地,以上沟、墩上、黄泥巷为核心区打造“原山原水原生态”的文旅基地,以后石沟村为核心区建设乡村影视基地。将美丽乡村片区建设与田园综合体项目相结合,完善综合服务中心、原乡村落度假区、有机农业生产区、农旅融合体验区、康体休闲拓展区等板块。
二、生态化打造,推动品质新提升
街道按照生态理念,以“功能完善、生态宜居”为目标,实施三大工程+四大行动,实现田园景区化、景村一体化、旅游全域化。
投入资金3亿元,启动基础设施配套工程、环境综合体提升工程和文旅配套工程,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提升,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开展四大专项行动,打造宜居宜业新生态。以垃圾分类、厕所改造、污水治理、清洁取暖等作为攻坚重点,持续推进垃圾分类。片区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双瓷式改厕比例达到90%以上,给水实现分户计量控制,破解厕所冲水难题。将污水处理和改厕工作相结合,以“连片整治,模块化处理”、“污水集中收集,外运专业处理”、“单户改厕、散户抽污,无害化处理”三种模式实现污水处理全覆盖。开展农村清洁取暖改造工程,推行安装空气源热泵热风机,确保温暖过冬。
三、产业化支撑,探索致富新路子
坚持市场化思维,创新“红色文化+绿色生态旅游”发展新模式,持续打响乡村旅游品牌,带动居民增收致富。
打好乡村旅游牌,叫响原山原水品牌。以“乡村旅游从杨家山里启航”为支点,将片区村庄旅游资源打包,以品牌化、市场化方式推向社会。打好融合发展牌,探索“红+绿”产业模式。依托总投资30亿元的杨家山里市级田园综合体平台,以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旅游为依托,构建“旅游+”“文化+”等多维产业线。2021年累计接待游客20万人次,户均增收3万多元。打好多元参与牌,打通共同富裕之路。坚持政企民多方参与,一二三产业联动,促进村民、村集体双增收。通过成立合作社、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直接合作等形式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资源,租赁闲置民房50处建设民宿,推动9套山里民宿投入运营,户均年增收可达1万余元。先后吸引各类资金6亿元,流转土地11600亩,建成300亩以上的规模化生态园区14个,发展生态观光、采摘、农家宴等各类产业,旅游旺季单家农家宴日均达14000元。同时引进青岛尚臻百果酒庄、秀兰山庄等对樱桃、茶叶等农产品进行深加工,让片区绿色生态农产品“身价倍增”,不断拉长产业链和价值链。村集体年收入增长10%以上,年旅游收入2000多万元。
四、党建化聚力,建强基层战斗新堡垒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铁山街道深入传承红色基因,持续建强基层战斗堡垒,培育“山里别样红”党建品牌。
优化组织体系,搭建区域化统领平台。以村级组织优化调整为契机,按照“地域相近、产业相近、资源互补”原则,将杨家山里片区8个原建制村调整为2个新村,构建“街道党工委——新村党委——网格党支部——党员中心户”党组织链条,建立“1+3+N”区域化工作体系,强化新村党委一个统领,落实村民自治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党群服务中心三个融合,推动区域内驻区单位和两新等各类组织共驻共建、共建共享。
理顺工作机制,规范运行提升。街道研究制定了《关于村级组织规范运行提升工程的实施意见》,探索建立向村党委放权事项清单,明确村党委、村委会、董事会、党群服务中心等村级组织职责分工,建立“两联一驻”、集中办公、党委工作例会、“四审四议三公开”、共建议事会等制度,构建完善职责清晰、运行规范的村级组织体系。
锻造过硬队伍,擦亮党建品牌。创建“山里别样红”党建品牌,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创建村级为民服务“三件实事”15项,提升为民服务意识和攻坚克难水平。创新成立杨家山里片区项目管理办公室,统筹片区项目、管理等要素,成功举办第19届樱桃采搞节等重大活动,迎接70余次省市区各级观摩。在疫情防控、护林防火等急难险重任务一线,成立党员先锋队,组建志愿服务队,涌现隋玉斌“最美退役军人”等多名先锋榜样。
(图文供稿单位: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农业农村局)
(责任编辑: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