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合肥这十年”之“县区巡礼”篇高新区主题宣传新闻通报会在合肥高新区举行,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发言人针对高新区十年来的发展成果和创新成就作出汇报。
“合肥这十年”之“县区巡礼”篇高新区主题宣传新闻通报会现场
据介绍,十年来,合肥高新区秉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立区宗旨,探索出了一条“科学-技术-创新-产业”的内生发展之路,逐步建成享誉全国的“中国声谷·量子中心”,成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核心区、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和“科大硅谷”核心区,在全国169家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连续八年稳居前十,积极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成为“合肥版中关村”。
十年来,合肥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337亿元增长到2021年1252.7亿元,年均增长15.7%。税收收入从42.77亿元增长到248.7亿元,年均增长21.5%。规上工业总产值从790亿元增加至2200亿元,年均增长12.1%。全区市场主体从8000家净增到7.6万家,年均增长近30%。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从302家增加到2000家,上市企业从14家增加到34家。万人拥有发明专利数为375件,专利申请授权数连续位居全省第一。
合肥市科技馆
十年来,科技创新之树在高新区结出累累硕果。在这里,研制出世界第一台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世界第一款重组亚单位新冠疫苗、国内首创毫米波芯片、应用于北京冬奥的全色激光显示“雪如意”,墨子号、质子刀、嫦娥钢、原子力显微镜……高新区已成为原始创新策源地。如今,几乎每天都会有一家科技成果转化的公司设立;每周都会有科技型企业发布创新产品;每月都会有国家重大专项和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发布成果。
十年来,高新区培育超千家高成长性企业、260家卡脖子技术企业、4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球出货量最大的光伏逆变器企业阳光电源、技术全球持续领先的语音智能企业科大讯飞、出货量全球前列的可穿戴设备企业华米科技、国内芯片制造EDA龙头全芯智造、全国最大网络货运企业维天运通......在高新区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
合肥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
此外,高新区还不断完善高能级双创体系。十年间,高新区已拥有国家级研发机构的企业共计77家,仅次于北京中关村,量子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大高新校区一期建成投用,深空探测实验室、离子医学中心等重点研发机构落地投用,战略科技力量显著增强。截至目前,已聚集股权投资基金210余支,资金规模约2800亿元。全区孵化器面积从不到50万平方米增至550余万平方米。全区从业人口超过50万人,大专以上学历占比超75%。
十年来,高新区抢抓自贸区先行先试机遇,聚焦企业发展痛点,推进制度创新,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数据显示,2021年高新区实现进出口总额72.3亿美元,是2012年的4.8倍,年均增长高达19.1%;实际利用外资6.1亿美元,是2012年的两倍。高新区还积极推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有机结合,全省首创区域经济大脑,实施领航企业家培养工程,成立全国高新区首家企业家大学,实施“链通高新”计划,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对接。
十年来,高新区紧紧围绕城市安全、自然生态、宜居环境、城市形态、产业能级“5大核心维度”,打造了环王咀湖等多个产城融合的城市生活圈,建设集科技、产业、人文、山水于一体的科技新城。同时,建成“七纵六横”路网结构,全区建成道路总里程278公里,轨道交通2号线、4号线建成运营。中加国际学校、合肥六中高新中学、中国科大附中高新中学等投入使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新院区、安徽省妇幼保健院(西院)建成投入使用。高新区始终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为打造出宜居宜业的科技新城不断奋斗。
今天的合肥高新区,已经是创新力量澎湃激荡、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城市日新月异、百姓宜居宜业的发展热土,吸引着全球创新资源和人才的汇聚。面向未来,高新区将聚焦科大硅谷核心区建设,朝着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宏伟目标,开拓创新,砥砺前行,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文/刘聆雨)
(责任编辑: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