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民生跟着民声走 让实事落到实处

时间:2022-09-27来源 : 合肥日报作者 : 朱震宇

老年旗袍队队员在庐阳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排练。记者 苏玲 摄

老人们在庐阳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参加娱乐活动。记者 苏玲 摄

居民在瑶海区长淮街道火车站社区活动中心休闲娱乐。记者 苏玲 摄

琥珀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向社区老年居民宣讲秋冬季节易发多发疾病的预防治疗知识。记者 赵瑞瑞 摄

合肥市儿童福利院老师带着智力残疾儿童做康复训练。记者苏玲 摄

不久前,合肥再次跻身“新一线”城市之列。十年间,合肥实现190余万人口导入,成为合肥脱颖而出的底气。十年来,合肥不仅始终丰富发展的维度,更始终追求发展的温度,在“民声”中找寻民生方向,推进由“新”入“心”,2.8万名困境儿童得到保障,4470名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关爱保护服务,6.3万张养老床位、456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站、814个老年食堂(助餐点)、480个社区进驻殡葬便民服务、1160个农村社区功能活动室全部达标,160万名注册志愿者积极活跃……一系列数据展示了每个人在这座城市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也忠实记录着一座城市责任与担当的民生求索。

奋勇争先  民生工作硕果累累

进取是合肥民政一以贯之的主题。在合肥民政事业开拓发展新局面背后,民政人一直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养老服务质量满意度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120个城市中排列第一。养老兜底保障、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等工作成效明显,获得国务院激励表彰。被评为全国第二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优秀城市。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残疾人两项补贴等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高,位居全国前列。

多项创新工作在全国推广。智慧社区、康复辅具、居家养老服务、养老助餐、流浪乞讨“街面延伸”救助、“红色地名”等在全国得到重点推广,为全国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合肥智慧。

多项法规政策顺利出台。顺利完成机构改革任务,推动出台新“三定”方案,推动制定或修订地方性法规1部、市政府规章20余部、规范性文件百余份,确立了新时代民政事业发展的“四梁八柱”。

多个城市形成双向合作。这十年将民政工作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等多项国家战略,与上海市浦东新区、杭州市、南京市等多个城市民政部门形成双向合作,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朋友圈”进一步扩大。

用情倾注  民生改善翻天覆地

关爱是合肥民政与生俱来的情怀。在合肥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背后,民政人正默默兜底。

民生兜底保障坚实有力。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度健全、政策衔接、兜底有力的综合救助格局。夯实基本生活救助,建立社会救助及补贴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低保、特困、临时救助等7项救助补助标准均居全省前列。健全专项救助,在全省首创社会救助与司法救助衔接机制,受到民政部高度肯定。发展服务救助,创新打造“一街一品”服务救助合肥模式。强化主动发现,建成低收入人口监测平台,实现“政策找人”。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立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衔接机制,建成县区级、街道级社会救助专项基金30余个,村居互助理事会80余家。

养老服务产业加速发展。全市有养老机构168家,老年食堂(助餐点)814个,打造区-街-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869家,养老床位6.3万张。全市低收入养老服务补贴惠及近10万名老年人,高龄津贴发放惠及23万名老年人。养老服务“合肥品牌”在全国打响,先后获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全国人工智能养老社会实验城市、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国家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地区和国家智能社会治理特色实验基地(养老领域)等国家级改革试点。全市有国家级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示范企业6家、示范街道10个、示范基地2个,省级智慧养老示范项目19个,形成了高新技术开发区内智慧养老服务科技企业集聚区。

儿童保护体系健全完善。自2015年起,建立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2021年,保障标准与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挂钩,实现由动态调整向自然增长机制转变。创全国先例,将集中供养孤儿、散居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进行统一,调整后的标准达到每人每月2035元,保障标准位居全省第一。全市6座儿童福利机构实现转型升级发展,孤弃儿童全部由市儿童福利院集中养育。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高规格成立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新设未成年人保护处(儿童福利处),牵头抓总开展全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更好地保障未成年人权益。基层儿童工作队伍实现全覆盖,158名儿童保护督导员、1820名儿童主任覆盖全市街镇、村居。

重大使命任务全力以赴。冰冻雨雪天气下,实现流浪乞讨人员“全进站、零流浪”。疫情防控取得民政服务机构服务对象和民政干部职工“零感染”的战果;组建养老服务队代表我省,支援武汉市江汉区社会福利院,实现受援单位感染病例清零;“合”力守“沪”,对口支援上海浦东,送去生活急需物资和抗疫奇缺物资。主动参加防汛救灾,实现民政服务对象安全度汛,对因汛情导致基本生活困难的群众,及时开展救助。深度参与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及时将符合条件的8.3万户困难群众纳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心系群众  基层治理活力迸发

基层是合肥民政坚强有力的抓手。在合肥基层治理水平现代化发展背后,民政人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基层社区治理取得新突破。十年前,合肥社区用房环境有限,老百姓到社区办事很不方便。为彻底改变这种面貌,合肥在省会城市中率先出台城市社区配套设施建设规划,以及全国标准最高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配建标准,形成“双30”配建标准(每百户不低于30平方米),全市社区用房平均面积由不到300平方米提升至1000平方米。社区面貌焕然一新,社区居民好评如潮。同时,科学规划社区建设,将服务延伸至居民“家门口”,打造标准化村级社区服务中心233个、小区居民活动中心59个,形成一批规范化、高标准的城乡为民服务平台。提升社区品质,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出台智慧社区建设规划,打造智慧社区,探索出一条科技赋能社区治理新路径,获批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社区治理特色基地)。充实社区工作力量,配备各类社区工作人员12080人,平均每个社区有21.56人。加快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创新推出“四级十二档”岗位等级序列,明确晋升通道。

社会组织发展取得新实效。全市登记社会组织5156家,注册登记社会组织万人拥有率达6.5个。加强社会组织政治建设,推进社会组织成立登记、章程核准、年检年报、专项抽查、等级评估、教育培训工作与社会组织党建“六同步”,实现社会组织章程将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纳入”。持续推进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以社会组织等级评估为抓手,对评定为3A级以上社会组织,给予资金奖补,并优先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开展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乱收费清理整治、“僵尸型”社会组织清理、社会服务机构非营利监管等专项行动,清朗社会组织生态空间。引导和动员社会组织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双招双引”、疫情防控、基层治理和公共服务等中心工作中积极发挥作用。

社工志愿服务取得新发展。构建社工站“四纵四横”体系,已经建成1个市级社工站建设运营指导中心、5个县区级指导中心,建立114个乡镇(街道)级社工站、499个村(社区)级社工站,主城区实现了乡镇(街道)级社工站全覆盖。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全市持证社工人数为7764人,占全省持证社工的33%,社会工作专业人才1.4万名。全市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中注册志愿者人数超过160万,注册志愿者占常住人口比例达到17%,持续开展“中华慈善日”“安徽慈善奖”评选等专题活动。

践行初心  公共服务跨越发展

服务是合肥民政践行初心的行动。在合肥群众生活更加便利背后,民政人正担实为人民服务的使命。

社会事务全面提升。争取到康复辅具长三角研究院和两家省级康复辅具产业园落地合肥,推动我市康复辅具产业迈上新台阶。在全省率先实现婚姻登记“全城通办”,率先开展涉外婚姻登记业务,满足了群众就近办理婚姻登记的需求。2013年起,全面实施殡葬基本公共服务惠民工程,共减免惠民殡葬资金2.3亿元,惠及24.5万户。大力推行绿色殡葬,全市在公墓内选择节地生态葬式安葬骨灰的达到了3.2万盒,农村乡镇公益性公墓建设实现全覆盖。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实现“全程网办”,补贴标准和覆盖范围持续处于全国前列。

公益福彩福泽民生。十年来,全市福利彩票共销售165.44亿元,筹集福彩公益金48.48亿元,保障了社会福利事业、残疾人事业、老年人事业、社区服务、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兴建、改建、扩建大批福利基础设施,还先后实施了“星光计划”“明天计划”“蓝天计划”“霞光计划”“爱心救助困难女童”“汇聚爱、传递爱”等大型公益活动。其中,“福彩公益助你上大学”连续开展了17年,累计资助贫困大学生1200多名,发放助学金650余万元。

地名管理成效明显。全市共有19个千年古镇、8个千年古村落被认定为安徽省地名文化遗产。在全市第五轮道路规划中,完成道路984条、水域8处、桥梁6座的命名、更名工作,命名了424个建筑物和居民住宅区名称,有序推进了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工作。举办红色地名展,延乔路多次“刷屏”全国,在人口较大县城开展设置街道试点。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新起点。合肥不停奔跑向前,在跻身“新一线”的同时聚焦民生一线,一项项民生实事推进有序,一个个保障措施落地有声,人们正从中感受到新变化,触摸到新温度。合肥民政将继续前行,让人们在日新月异的合肥享受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朱震宇)

(责任编辑:沈晔)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