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9月20日—23日,2022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安徽合肥举办,一起见证创新开放的安徽。从2018年起,安徽省已连续成功举办四届世界制造业大会,合计签约合作项目2454个,合同引资额19682亿元,共有来自97个国家和地区的125位相关负责人、543名世界500强企业高管出席大会,10203名嘉宾客商参会。
从“农业大省”迈向“制造强省”
过去十年间,安徽实现了“传统农业大省”向“新兴产业聚集地”的跨越发展,全球10%的笔记本电脑、20%的液晶显示屏在安徽生产,全国每3台冰箱、4台洗衣机、5台空调就有1台是安徽制造。
2012年到2022年,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9%,位居全国第3;全部工业、制造业、数字经济增加值先后突破1万亿元,制造业总量和质量迈入全国第一方阵。
合肥京东方10.5代线厂房 供图 合肥新站区
产业链是支撑经济循环的主心骨,针对产业链进行强链、补链和延链的“链长制”作用日益凸显。安徽在全国率先建立由省级领导担任“链长”的产业链链长制,围绕一个产业链建立一个工作专班,十大新兴产业分别由省“四套班子”领导牵头一个产业,省领导成为“链长”顶格推进,统筹固链、强链、延链、补链的各项工作。
从“科教大省”向“科技创新策源地”跨越发展
近年来,安徽充分发挥大科学装置和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育未来产业创新主体,积极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
2021年安徽区域创新能力由十年前的全国第15位上升至第8位,连续十年位列全国第一方阵。安徽省不断构建强链补链延链重大科技攻关体系,突破了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2021年,全省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9.9件、居全国第7位,较2012年增长14.4倍。
今年8月,全国规模最大的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网在安徽合肥建成启用,将推动共建长三角量子通信城际干线网。同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在安徽实现重大突破,创造场强“相当于地球磁场90多万倍”的新世界纪录。
本源量子自主研发的半导体量子芯片 供图 合肥高新区
在科技创新赋能下,安徽从“传统制造”转型“先进制造”,世界最薄0.12毫米电子触控玻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首条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首台光量子计算机……这些制造业的硕果离不开科技发展。据统计,过去十年,安徽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7%,增加值占比由2012年的34.8%提高到2021年的45.7%。
中国声谷 供图 合肥高新区
十年来,安徽已逐步构建起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安徽创建了智能语音、玻璃新材料两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总量居全国第3位;创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48家。上线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科创板块”,入驻服务商2.7万余家,服务企业5.8万余家,发布科技成果和需求5.2万余条。
从“内陆腹地”向“改革开放新高地”跨越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安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主动靠上去,更积极融进去,安徽聚焦省际合作园区、苏皖合作示范区等重点区域,宁马城际等重大项目,量子信息产业合作、产业链备份基地等重要事项,与沪苏浙构建紧密型、互补型合作关系,让“高质量”越来越高、“一体化”越来越强、“一盘棋”越下越活。
安徽省与沪苏浙共同推动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推进中科院合肥研究院与沪苏浙相关单位加强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等大科学装置关键零部件联合研制;共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积极组建安徽中心;支持淮北陶铝新材料研究院、合肥智慧农业谷、荃银高科、海螺集团等,与沪苏浙创新主体共建3家省技术创新中心和3家省创新联合体。
十年来,安徽外商直接投资(FDI)由2012年的13.6亿美元,增加到2021年的18.3亿美元,年均增幅6.1%。十年累计吸引外商直接投资140.5亿美元,目前已有89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安徽省设立了170家企业。
十年来,来自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投资者和外商投资企业在安徽新设外资企业3000多家,其中,投资总额过亿美元外资企业139家,包括富士电机、康宁、大众安徽等知名企业;德国大众与江淮汽车合资设立江淮大众汽车纯电动车项目,是安徽省初始投资额最大的外资项目。对外投资合作业务已经覆盖145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新增1亿美元以上对外投资合作项目82个。
安徽省利用外资领域由传统制造业逐步覆盖到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现代农业等领域,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由2.6亿美元提高到4.8亿美元,占安徽省比重由19.4%提高到26.1%,制造业利用外资占比稳定在70%左右。
“制造世界·创造美好”,2022世界制造业大会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将推动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深化全球倡议重点领域合作,共同促进全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创共享共赢。
(责任编辑: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