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天蓝水清生态宜居 环湖风光大美合肥

时间:2022-09-13来源 : 合肥晚报作者 : 张梦怡

巢湖中垾镇三圩村境内,成群白鹭在湿地水域翩翩飞舞  钱茂松 摄

鸭群在开满荇菜花的池塘中觅食,追逐  钱茂松 摄

十五里河河口湿地  高博 摄

什么是生态宜居?是王维眼里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苏东坡心中的“更待江南半月春”;是辛弃疾笔下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今天,在合肥,你不仅可以看见松间的明月,巢湖岸边一飞冲天的白鹭,尽情享受十大湿地的奇妙与幽静,还能闻到湛蓝天空下的花香,听见稻香里的蛙叫蝉鸣。

十年来,合肥在环境治理中改革创新,建成环巢湖十大湿地,不断推进巢湖治理新模式……倾尽心力绘制了一幅生态宜居的大美画卷。

数据:全市空气和水环境质量达最好水平

刚刚入秋,合肥的天蓝得像一片蓝丝绒。到了晚上,透过浩瀚的星空,圆圆的月亮似刚用牛乳洗刷过的白玉盘,显得格外皎洁。像极了李白诗中的“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这都源于,随着空气质量越来越好,合肥天蓝气清的日子越来越多。

秋水清无底,萧然静客心。同样,这十年合肥的水也越来越清。澄江如练、鱼翔浅底的时刻越发频繁,巢湖岸边越来越多的鸟儿飞过,每逢假日,漫步湖边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说起这十年间,一组实实在在的数据印证了我们眼见的这些可喜变化。全市空气、水环境质量均达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2021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32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49.2%;空气质量优良率85.8%,较2015年提升15.9个百分点,空气质量六项监测指标实现有考核记录以来首次全面达标。2021年,巢湖东、西半湖和全湖水质均值均保持Ⅳ类,全湖水质由2015年Ⅴ类改善至Ⅳ类;全市20个国考断面全部达标,其中9个优于考核要求,优良率达85%。水质达标率、水质优良率分别较2015年提高26.67%、13.33%;劣Ⅴ类断面全面消除,较2015年降低26.67%;城市重污染河流十五里河、派河、双桥河水质由劣Ⅴ类改善至Ⅲ类、Ⅲ类和Ⅱ类,南淝河由劣Ⅴ类改善至Ⅳ类。丰乐河、杭埠河、柘皋河、兆河等清水河流水质保持优良。市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措施:治气、治水、治土,纵深推进“三大保卫战”

这十年,合肥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度和办法,纵深推进治气、治水、治土的“三大保卫战”,不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态环保的政策和制度框架体系,还取得了“蓝天白云水清岸绿”的阶段性成效。

近年来,优良天数比率逐年升高。2021年,合肥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3天,优良率85.8%,其中有96天空气质量为优,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新高。与2013年相比,优良天数增加了130天(优良率增长35.9%),重污染天气持续清零。合肥人民的“蓝天幸福感”越来越强了。

在“合肥市大气污染特征和演变规律”的研究中发现,污染物浓度的持续下降主要归因于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比如近两年(2020、2021)合肥空气质量的大幅改善,除了“天帮忙”——气象条件较为有利外,“人努力”的污染减排取得了切实成效、发挥了主导作用。

这十年,合肥制定出台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打响蓝天保卫战,为加快改善大气环境,印发了《合肥市空气质量达标阶段性工作方案》、《合肥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合肥市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编制了《合肥市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同时,开展“控煤”“控气”“控车”“控尘”“控烧”的“五控”治理。

在治水方面,打响碧水攻坚战,出台了《关于建设绿色发展美丽巢湖的意见》,编制《巢湖综合治理绿色发展总体规划》,实施《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方案》。为加强水环境治理,编制了16个重要河湖水体达标方案,出台了《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暂行办法》。此外,经开区污水处理厂四期等四座处理厂均已竣工投入使用,新建、改建雨污水管网697公里,2021年城区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为248.5万吨/日,较2018年提升42.4%。开展南淝河、十五里河、小板桥河、店埠河、滁河等河流水环境问题整治专项行动,有效推动流域水质改善。

在治土方面,出台合肥市“土十条”,印发了《建立固体废物污染防控长效机制的实施方案》,实现固体废物产生、贮存、运输、利用、处置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完成合肥市原红四方化肥厂原址场地等污染地块修复工程。加强农用地污染治理,全市共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面积15624亩。蜀山小庙、肥西厨余垃圾处理项目,肥西垃圾焚烧厂、龙泉山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投入使用,实现原生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无害化处理率100%。

大湖:巢湖水质历史性达到Ⅲ类

这十年,巢湖治理上,推进“碧水、安澜、生态修复、绿色发展、富民共享”五大工程,实施136个项目,完成投资93亿元。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实施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巢湖全湖水质基本保持Ⅳ类,有所向好,特别是2020年1-8月,历史性达到Ⅲ类。防洪保安能力显著提升,蓝藻发生程度总体呈下降趋势。

其中,蓝藻治理方面,建立蓝藻防控网格化管理工作机制,建设藻水分离站、深井处理装置等蓝藻应急处置设施,全面提升蓝藻应急防控能力。湿地生态功能得到提升,巢湖湿地资源记录的植物数量由2013年的211种升至562种,沿岸有记录的鸟类总数已达303种,今年新发现鸟类6种。在巢湖多个地点还发现了世界级极危物种黄胸鹀,八百里巢湖逐渐成为鸟类天堂。

湿地:环巢湖十大湿地全面建成

湿地对于生态系统的调节、维护生物多样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年以来,总面积100平方公里的环巢湖十大湿地全面建成。

随着十大湿地的建成,环湖湿地生态屏障初步构建,净化能力得到提升,十大湿地日均净化水量可达120万立方米。蓄洪功能显著增强,2020年灾情十大湿地累计蓄洪量达2.69亿立方米,最大限度减少了入湖水量,有效保护了主城区安全。农业面源污染减少,通过“退耕退养退居还湿”,大幅减少了种植业、养殖业和居民生活污染,为巢湖水质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生物生境明显改善。十大湿地也犹如一条“翡翠项链”,为巢湖架起了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

目前,合肥市湿地保有量11.82万公顷,建有国家湿地公园5处、省级湿地公园3处。2022年6月,国际湿地公约公布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名单,合肥市成功入选,对合肥市在湿地保护修复方面付出的努力给予肯定。

增绿:推门见绿,全市森林覆盖率超28%

十年来,合肥市完成人工造林124万亩,森林抚育71.4万亩,完成封山育林17.8万亩,退化林修复14万亩,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全市林地面积净增加112万亩。实施完成1万亩退耕还林提质增效,打造“退耕还林升级版示范市”。

围绕“一河清泉水、一条经济带、一道风景线”建设目标,编制《江淮运河生态廊道建设实施方案》,完成江淮运河生态长廊造林1.5万亩、森林质量提升10万亩。大力建设环巢湖景观生态屏障林带,新增水源涵养林、景观林3.75万亩。江淮分水岭区域新增造林面积30万亩,城市生态安全屏障不断巩固。

十年来,合肥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推进林业园林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深化林长制改革为动力,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提升城市园林绿化品质,全市森林生态格局进一步优化。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28.36%,城市建成区绿地率40.3%、人均公园绿地达13平方米。连续举办19届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成功申办第十四届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荣誉称号。

兴农:农田水利润泽万亩良田,年增产1500万公斤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兴,五谷丰。

实施以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小农水重点县、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为重点的中小型水利建设项目,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等涉水项目,新增蓄水能力3.2亿立方米,新增、改善灌溉面积345万亩,新增、改善除涝面积111万亩,全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逐年提高,至2021年底达到0.5641,农田水利润泽万亩良田。十八大以来,高标准推进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协同完成了我市淠史杭、驷马山灌区10个项目建设,高质量完成11处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任务,项目区受益人口达34万人,年粮食增产1500万公斤,年节水3600万立方米。

饮水安全上,坚持把农村饮水安全作为水利脱贫攻坚底线任务和推进乡村振兴重要内容,全面实施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向“农村供水保障”转变,十年间,全市累计完成建设投资近45亿元,改善供水条件受益人口达272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从不足70%提高到98.5%,基本实现了农村区域供水全覆盖。

科技:构建“生态云”大数据平台

与合肥“科里科气”的气质统一,合肥在这十年的生态环境治理中,也同样“科里科气”。建成了生态环境数字化业务系统驾驶舱,构建“生态云”大数据平台,接入2.5亿条海量环境数据,可视化呈现114项核心业务,所有监测数据、监控画面“一屏集成”“一图显示”。

借力科技,绘制污染防治攻坚战“一张指挥图”,强化部门通力协作,加快建设覆盖全流域的地表水质监测网络,实现入湖河流市考断面、主要排口、主要支流水质实时监测,彻底理清河流左右岸、上下游、全天候水质变化,为监督考核提供可靠依据。推进重点排污单位和主要污水处理厂自动监控一体化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天地空”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建设空气微观子站227个、小型标准站133个,构建机动车排气污染“天地人车”监控平台,网格化监控空气质量。开发集监测数据采集、数据融合、数据处理、模型推演、预测预警、应急决策等功能于一体的环境大数据平台,实现环境可视化管理,探索污染防治攻坚战“一张图”指挥。

巢湖治理方面,建立了“数字巢湖”平台,以地理空间信息、流域水情雨情、点源面源污染监控系统等为基础,建设信息共享数据库,构建巢湖流域综合信息平台,推进数字巢湖建设。

(责任编辑:沈晔)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