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合肥市区最近的湖滨湿地
今天的巢湖岸边,你可以看见“一行白鹭上青天”,可以流连“戏蝶时时舞”,可以欣赏“湖上鸳鸯戏水”,还能见到大自然中的循环大师“宽带鹿角花金龟”……这两年,巢湖的水质保持在Ⅳ类,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棉凫、鸳鸯、东方白鹳等“稀客”接踵而至,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
合肥始终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纵深推进巢湖综合治理,实施碧水、安澜、生态修复、绿色发展和富民共享“五大工程”,稳步提升巢湖水质,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
水更清了——
“四源同治”让水环境根本好转
土生土长的巢湖人小马每周都要驱车往返合肥与巢湖之间。今年夏天,小马发现,巢湖的那股腥臭味没了,晚上还可以带着家人一起在湖边散步,感受夏日的晚风和湖上秀美的风光,这让他和家人都感到惊喜。
小马的感觉没有错,今年巢湖蓝藻防控成效明显,蓝藻暴发时间较去年不断推迟。
今年以来,合肥提前调度布置,提高巢湖蓝藻应急处置能力。记者从合肥市生态环境局获悉,全市建立了三级网格化防控打捞责任体系,环湖已建成藻水分离站5座,打捞平台44座,深井处理装置7座,基本构建了以蓝藻深井处理装置和藻水分离站为重点,蓝藻磁捕船为配套,蓝藻围隔、推流器等为基础的巢湖蓝藻水华应急处置设施体系。而这一变化只是巢湖水治理的“冰山一角”。
在“碧水”工程的指引下,巢湖水治理聚焦“四源同治”,结合“点源”“线源”“面源”“内源”全面治污治本。“点源”主要针对城市污水系统进行整治,“线源”则是对南淝河、十五里河等巢湖重要水体进行治理,“面源”是构建巢湖流域省市县乡的四级农业面源污染大数据,“内源”则是实施控磷专项行动,对重点水域进行清淤,包括蓝藻的应急处置体系建设。
鸟更多了——
十大湿地促生物多样性保护
这两年,无论是生物多样性调查的专家,还是观鸟爱好者们来说,都是很有收获的。今年以来,巢湖周边发现多个“首次”,例如最小的雁鸭类棉凫、宽带鹿角花金龟、讴弄蝶等,甚至还发现了巢湖岸边最大的鹭鸟繁殖群,这些“首次”都是巢湖生态环境日益趋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日益显著的最好证明。
今年环巢湖鸟类调查共记录到19目56科25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4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43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近危等级以上鸟种18种;中国特有鸟1种;环巢湖新记录鸟类12种,其中4种为安徽省新记录鸟种,1种为合肥市新记录鸟种。
这么多个“首次”发现,也说明了环巢湖周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日益显著,同时也对生态系统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环巢湖十大湿地已全面建成,总面积近100平方公里。这也是全国罕见的环湖泊湿地群景观。
环湖湿地生态屏障初步构建,环境得到改善,这里逐渐成为水草丰茂的“候鸟天堂”。合肥现已制定《环巢湖十大湿地管养技术导则》,在日常管理中强化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保护管理,采取挖壕沟、栽植绿篱、绿化缓冲等措施进行生态隔离,保障野生动物栖息生境和活动不受干扰。
环境更美了——
生态修复还巢湖绿水青山
水更清了,鸟更多了,虫鸣蛙叫不绝于耳,这些都离不开环巢湖流域的生态修复。根据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印发的《安徽省“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十四五”期间,安徽省将开展新一轮巢湖综合治理,到2025年,环湖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稳定,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湿地生态屏障基本构建。
《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安徽省将强化湿地维护管养,发挥湿地生态、蓄洪多重效益。到2025年,湿地生态屏障基本构建,加快打造世界级城市湿地群。到2035年,全省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安徽水生态环境目标基本实现。
新的目标,新的征程,在重点区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新一轮巢湖综合治理被摆在重要位置,加快实施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把巢湖打造成合肥最亮的名片,加快建设优质优良宜居宜业的生态高地。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张梦怡/文 李福凯 高博 王浩/图
(责任编辑: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