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合肥这十年”之“城市建设”篇新闻通报会现场。
十年来,合肥城市交通不断发展,大建设硕果累累,形成了依托高架系统+环状路网结构,横跨南北,纵贯东西的通达路网。民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创新场馆、文教卫体工程遍地开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数据显示,从2012年至2021年,合肥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累计完成项目612项,完成投资约1100亿元,建成道路约545公里,完成建筑面积约1552万平方米。
城市出行内畅外联
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从2008年合肥第一座高架金寨路高架通车,到2021年,畅通北二环高架通车,合肥“编织”的城市快速路网,极大地提升了城市通行速度。其中,畅通二环西南环的通车是群众迫切期待、施工难度巨大的城区最大交通堵点改造工程,获得市民纷纷点赞,好评如潮。2022年7月25日,作为合肥第一座高架金寨路高架南延工程——金寨路(龙川路-方兴大道)主线高架桥顺利通车,历时286天,实现了主城区与经开区、肥西县之间的直接快速对接。
道路是一个城市的“血脉”。从畅通一环到畅通二环,从金寨路高架到包公大道高架,畅通的是路网,更是民心
十年来,合肥城市道路由340公里增长至885公里,通行里程增长了160%。十年前,合肥全市仅有高架5条,总长32公里;十年后,合肥市建成高架达12条,延长高架4条,总长114公里,通行里程增长了260%;此外,尚有在建高架4条,总长29公里。城市快速路网更大更密了,市民出行幸福感也更深更足了。
十年来,合肥提升铁路枢纽功能,实现了从“走得了”到“走的好”的愿景。2013年,历时4年,建成全省首座4E级机场新桥国际机场,成为华东地区又一重要的交通枢纽。2016年,实现铁路、轨道、公交等交通“一站式”换乘,进一步提升城市对外形象。2019年,合肥高铁南站南广场建设完成,进一步提高南站高铁枢纽通行效率,展现合肥创新高地门户形象。
十年来,合肥完善区域路网作用,打通城市交通微循环。从上海路通车到建成五层立体结构的繁华大道集贤路互通立交,从建成全市最长的湖底隧道文忠路下穿少荃湖工程到涡阳路下穿淮南、合武绕行及合蚌铁路放行通车等一批骨干路网建成通车,合肥补“断头”、填“空白”、畅“动脉”,城市交通日趋完善,市民出行更加便捷,持续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十年蝶变,见证“城”长。这十年,合肥把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不断擦亮创新名片,助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十年间,合肥市科技创新场馆遍地开花,先后建成量子创新研究院,国家实验室成功挂牌,带动合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了合肥的科研实力;建成全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安徽创新馆,成为全省展示重大创新成果的重要平台,全方位展示安徽创新成就,打造科技大市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建成合肥先进计算中心,加强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超级计算和智能计算服务能力,为先进计算交叉研究与公共服务提供平台;此外,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合肥工大智能院(一期)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的建成,助力合肥创新之都蓬勃发展。
十年来,合肥树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建设理念,构建清水穿城的和谐生态。十五里河水质达标应急工程、许小河、关镇河生态补水工程如期完工,增强了河道生态基流,为城区消除黑臭水体、打造“活水合肥”添砖加瓦。如今,十五里河河口湿地运行良好,湿地水质明显改善,为擦亮巢湖“这张最美名片”提供了生动样板。
近年来,合肥市重点局始终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建设向纵深推进,不断开拓创新,成功运用了一大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新材料,并加强管理,着力打造精品工程,以“绣花功夫”不断绣出人民城市。
十年砥砺奋进,十年精彩蝶变。合肥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持续保持项目建设高歌猛进,坚定不移的推进合肥大建设高质量、高水平、高速度发展,为合肥“257”目标贡献更大力量,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