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江苏省高邮市

时间:2022-08-01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佚名


一、高邮简介

高邮市地处京杭大运河畔、江淮生态大走廊核心区,总人口83万。东邻兴化市,南连江都区、邗江区、仪征市,西接天长市(安徽省)、金湖县,北界宝应县,总面积1963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175平方千米、水域面积788平方千米,水体占市域总面积的40%,森林覆盖率达22%。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亿元,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进至第45位。

2014年,高邮市委市政府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将旅游业确定为永久基本产业。2017年以来,全市涉旅总投入19.59亿元,其中旅游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投入14.78亿元。

借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战略,高邮市将进一步放大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品牌效应,整合提升现有文化旅游资源,提升文化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

《镇国寺秋色》

大运河

大运河

二、文旅融合特色

1.资源丰富,融合发展基础完善。高邮历史底蕴深厚,自然风光优美,因秦王嬴政在境内筑高台、置邮亭而得名,有着7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200多年的建城史。一是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现拥有3处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6处国家重点文保单位,11处省级文保单位。创成国家等级景区8个,其中4A级2个、3A级6个。去年,全市接待游客54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2.24亿元,旅游对GDP的贡献率达7.45%。二是非遗活化推动发展。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省级非遗项目6个,扬州市级非遗项目11个。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20人。作为“中国民歌之乡”,高邮民歌目前已传承至第五代。以高邮咸鸭蛋、界首茶干、秦邮董糖等为代表的传统手工技艺,通过工艺传承与模式创新相结合的方式,焕发活力。三是文旅企业态势良好。目前,全市共有三上文化产业企业56家,三下文化产业企业137家。2016年成立了市属国有企业文旅集团,按照我市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整合全市文化旅游资源,对文化旅游项目进行规划、设计、投资和运营。四是专业人才凝聚智慧。设立文化旅游专家智库,聘请全国多位专家学者对我市文化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开展研究、为文化旅游业发展建言献策。成立高邮市县域文旅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院,开展高邮市特色文化研究,以高邮市发展目标为核心结合高邮文化特质策划文旅产业项目。五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全市共有四星级饭店2家,文化主题酒店3家。在4A级景区和重点旅游景区设立志愿服务工作站点,定期开展公益行动。投入2000万元更新提升旅游导览标志标识牌。开展“厕所革命”,新改建49座A级旅游厕所,其中3A级6座。开通旅游专线5条、景区直通车1条。六是综合服务多方协同。强化线上线下双平台意识,通过江苏政务服务、秦邮双创服务中心、高邮通邮电子商务产业园等平台,整合资源、精准赋能,为文旅企业提供包括科技、金融、人才、市场等多方面服务。

高邮湖

高邮湖

湖上花海

2.业态丰富,文旅融合不断深入。一是注重规划引领。编制高邮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业发展规划,对“十四五”期间我市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的目标、路径与战略、找准市场定位、推动文旅产品的转型升级和政策保障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二是丰富旅游内涵。将独具高邮特色的美食、美景、美文,名城、名人、名事等融入景区景点中,借力全国美展、七夕音乐节、高邮湖三大经典品牌赛事、高邮湖大闸蟹旅游美食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发挥、放大秦少游、汪曾祺等名人效应,精心谋划独具地方特色的乡村游、研学游、体育游、红色游路线。三是打造文旅新空间。延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脉,推动文博城市建设。高邮市文化艺术中心、汪曾祺书房入选2021年度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汪曾祺纪念馆等3个景点入选江苏“运河百景”标志性运河文旅产品,成为网红打卡点。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和重要节庆日,举办非遗展示日活动,推动非遗进景区、进校园深入开展。四是发展“+旅游”业态产品。打造湖上花海、滨湖花海、菜籽油压榨工艺展示馆、鸭文化博物馆、未成年人礼仪实践教育基地、珠湖小镇等一批具有高邮特色的旅游新业态,将文化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等充分融入“旅游+”创新发展模式,走出一条融合发展新路径。五是建设文旅综合体。在市域主要景区及周边建成高邮市图书馆书房、王氏书房、人民公园书房、汪曾祺书房,融合景区特色致力于打造“可游览、可观赏、可休闲、可阅览”的景观式主题书房,为景区增添浓郁文化气息。在王氏纪念馆周边建立高邮书场,将非遗民歌展示馆、大师工作室搬入国家3A级景区内,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和品牌效应。六是培育“科技+”文旅新业态。建设省5A级数字档案馆、高邮首家乡镇数字电影院。在城区建立8个漂流书屋,可提供图书借阅、查询、意见反馈、远程控制等24小时智能服务。

抗战最后一役文化园

清水潭

汪曾祺纪念馆

3.运营有序,市场管理常抓不懈。一是健全体制机制。编制《高邮市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出台《高邮市关于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试行)》,以政策为引导,助推文化旅游产业快速融合发展。二是构建联动体系。成立了旅游巡回法庭和旅游警察中队,市文化旅游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常态化开展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行动,确保全市文化和旅游市场安全有序平稳发展。三是强化本质安全。将“平安旅游”列为平安高邮建设重点,建立健全旅游市场投诉网络和应急处理机制,积极推进旅游综合管理“1+3+N”体制改革,多年来未发生一起旅游安全事故。四是借力智慧平台。建成旅游集散中心和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实现景区安全监控、旅游投诉、旅游质量问题处理、客流分析、预测预警等功能。目前已实现了对全市重点景区的实时监控和管理。五是展现城市形象。与抖音、腾讯等新媒体合作开展“三美三名”种草式宣传,今年还在京沪线开通了“好事成双在高邮”冠名动车。《好事成双在高邮》《滨湖邮城》《中国影像方志·高邮篇》等宣传片在央视反复播出,在头条号多次推广,城市知晓度美誉度大幅提升。

文游台

文游台

4.创新示范,经济发展效益显著。一是构建执法体制。2017年,在全省县级市率先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试点工作,成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赋予其文化市场及旅游领域行政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相关职能。二是创新管理模式。出台旅游业发展奖励资金政策、高邮市旅游项目贴息贷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出台应对新冠疫情支持服务业企业稳定发展的政策文件,为受疫情影响下的旅游企业提供财政支持。实施“秦邮人才集聚计划”引进文化旅游人才,并对地方文化旅游人才实行培养奖励。设立文化旅游专家智库,成立高邮市县域文旅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院,为我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三是重视功能拓展。探索市场化合作机制,引入社会资本运营汪曾祺城市书房。建成汪曾祺纪念馆,汪曾祺文化特色街区,还原汪曾祺的乡愁记忆。将高邮市文化艺术中心与国家级3A级景区相结合,包含高邮市图书馆、文化馆、非遗民歌展示馆、名师工作室以及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成为我市重要的文化地标和城市旅游目的地。四是发展乡村旅游。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与旅游紧密起来,鼓励办好“一镇一品一节”,菱塘民族风情小镇列入江苏省民族风情小镇培育名单,界首芦荡渔乡小镇列入扬州市特色小镇创建单位名录,创成省四星级乡村旅游区2家、三星级乡村旅游区8家。五是丰富文旅活动。以活动为契机,创新线上线下营销宣传方式,推广“好事成双在高邮”的品牌名片。连续多年举办全国美展、七夕音乐节、龙舟赛、非遗文化展示、高邮湖三大经典品牌赛事、高邮湖大闸蟹旅游美食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拉动人气,带动消费。运河·盂城驿历史文化街区获评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盂城驿

盂城驿

三、创想美好,探索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十四五期间,高邮市委市政府将围绕打造高邮文化产业特色品牌、培育文化融合发展业态、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以及繁荣文旅消费市场四个方面,进一步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1.打造高邮文化旅游产业特色品牌。制定和完善文化旅游产业扶持政策,持续打造“好事成双在高邮”文化旅游IP,设立高邮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加大对文化产业企业、重大项目和特色品牌的培育力度。规划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高邮邮运世遗5A级景区,大运河·高邮湖省级旅游度假区。

2.培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业态。放大文化内涵及地域特色产业,鼓励相关制造企业引入工业设计、包装设计等设计服务,提升产品创意内涵和文化价值。推动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红色旅游持续发展,让文化与旅游特色产品紧密结合,推动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使传统文化焕发时代生机。

镇国寺

珠湖小镇

珠湖小镇

3.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依托高邮湖美景美名,以邮驿文化、名人文化和运河文化等核心资源,持续优化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开发体验式、沉浸式文旅融合项目,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供给,组织开展全国美展、汪曾祺文学奖等文化活动,精心办好环高邮湖三大品牌赛事。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配套功能,建立健全旅游专业化管理体系、标识体系和宣传营销体系,进一步提升文化和旅游产业对GDP的贡献率。

4.进一步繁荣文化旅游消费市场。完善常态化文化旅消费促进机制,推动传统商业综合体转型升级为文体商旅综合体,打造多种业态消费聚集地。优化文旅消费环境,加大市场监督力度,加强文旅消费金融服务和文旅消费权益保护。

(责任编辑:曹洋)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